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人教版第71頁、蘇教版第73頁,均有【盤古開天地】一文。文章第二段,講述盤古在沒有分開的天地間昏睡,但對昏睡年數,前者說『昏睡了十萬八千年』,後者則為『昏睡了一萬八千年』,答案相差九萬年。(3月26日【河南商報】) 作為一則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的記述,最早見於三國時代的【三五曆紀】:『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兩種版本的教材之所以出現『九萬年』的『偏差』,是在理解上出了問題。 正如成語中『百感交集』、『一日千里』、『日理萬機』,其中的『百』、『千』、『萬』等,並非確指,只言其多。同樣,此處的『萬八千年』,也是概數,也只是為了強調盤古昏睡時間之長。在編入課本時,雖說無論是『一萬八千年』,還是『十萬八千年』,其在『比喻』義與『形容』效果上,都沒離開時間之長,但其中的『九萬年』偏差,還是不應小視。 一方面,是嚴謹治學的要求。兩套教材,兩種思路。但這樣講,不代表在知識講解與對一些問題的闡釋上,各捏各眼,各說各話。在某些情況下,就像此番『萬八千年』,統一說法,協調觀點,還是必要的。畢竟,九萬年的偏差,無論怎麼講,都不是個『小誤會』。 同時,孩子們的心理髮育特點,也要求教材的編排,絲毫馬虎不得。因為在許多情形下,即便是童話傳說、神話故事,在孩子天真無邪的心靈中,也會信以為真,也要陶醉其中。作為教材,既然要對天地分開前,盤古昏睡的時間『較真』,要化虛為實,變『籠統』為『具體』,那在孩子的認知世界中,就不能是一筆『糊塗賬』。 而且,語文教材中的『美中不足』,不只體現在此一個『極端』事例上,更存在於其他一些『細枝末節』中。比如同一篇文章,兩本書用字、標點等就有多處不一致;很多作文題『小題大做』,容易誤導學生;書中還有大量無作者、無出處、無發表日期的『三無文』……種種情形,與教材的權威地位太不相稱,也嚴重影響到其使用性能。 在對孩子進行語文教育上,盤古可以『昏睡』,教材不能『糊塗』。此番『九萬年』的巨大偏差,雖事出有因,但同時,又何嘗不是對編者的一種另類提醒?一份別樣警示?因為,在其他學科的教材中,類似問題也並不鮮見。(張蘭軍) 來源:長沙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