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商業開發、健全保護機制、拓展傳播渠道等方面進行了熱議。『面人、糖人這些曾帶給我兒時快樂回憶的寶物,現在來看可能真的會只變成回憶。』隨機採訪的紀先生向記者說道,越來越新奇的事物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他們已經對這些略顯死板的『老物』喪失興趣。 由於受關注度低,掌握手藝的師傅也缺少了創新的動力,甚至無法找到傳承自己手藝的人。 『多年傳下來的的手藝可能到我這裡就結束了,更別提創新了。』北京通州捏麵人的張先生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專職做類似剪紙、面人這樣的非遺行業,可能連生活都會成問題。 當記者詢問是否能找到傳承人時,張先生說,連自己都不能養活,有誰願意學這門手藝呢? 黑龍江省龍電律師事務所律師李亞蘭表示,希望能從國家層面籌劃和推進重要文化遺存的立項,撥付專項資金予以扶持,做好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規劃,並爲其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 『非遺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應該傳承下去,而傳承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它活著。』襄陽百納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韓國強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適當包裝炒作,挖掘其潛在價值。而商業包裝屬於營銷範疇,目的是讓更多群眾接受,要掌握好度,不能過度。 韓國強表示,這是一個意識和方法問題。所謂意識,就是要明白,應用是傳承的最好方式,而意識明確了方法也就明確了。 此外,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渠道的拓展也是一個主要問題。傳播方式不能僅僅局限於地方宣傳甚至口口相傳,更應該充分利用現代的數位技術、網絡技術等打開傳播的局限性。韓國強告訴記者,該公司拍攝的【笛聲何處】、【影子】都很好地宣傳了崑曲和皮影。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院長王勇超也表示,應該全面拓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渠道,加快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宣傳作用,更好地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和推動發展的作用。 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在鄉村民間,國家大力發展城鎮化建設是否會造成破壞性開發?對此,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校長張亞英表示,健全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勢在必行。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涉及較多部門,如文物、農林、土地、城建、規劃、水利、交通、旅遊等,需要多個政府部門的支持。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是保護好文化遺產的組織保障,設立行政級別較高的文化遺產管理機構是必要的。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