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荀覓)昨天,爲期兩天的『第二次中國――澳大利亞文學論壇』在現代文學館舉辦,鐵凝、李洱等以及來自澳大利亞的布萊恩・卡斯楚、大衛・沃克等人相繼發言,就文學的傳統與現代、本地化與世界性等問題各抒己見。諾獎得主莫言和庫切也發表了各自對於諾獎意義的看法。
曾獲得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JM庫切認爲,諾獎作爲在全球幾乎被神化的獎項,它人爲的甄選方式實際上並不完美。他認爲,諾貝爾文學獎起初是按照諾貝爾的遺囑,獎勵文學方式上表現出了理想主義傾向的最優秀的人,『如果沒有表現理想主義或傾向,作家就不優秀嗎?一個100多年前的遺囑是否能成爲今天文學作品的衡量標準呢?雖然不全是如此,但近些年仍然存在獲得諾獎的作品,在獲獎理由上寫出傾向於理想主義的內容。這就好像瑞典皇家學院一定要下決心,非要看到作品中光明的一面。』 去年獲得諾獎的莫言認爲,在我國諾獎尤其是一個話題。『文學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是人類追求光明、懼怕黑暗的本性使然,是人類認識自我、表現自我的願望使然。因此文學的發展、繁榮和文學獎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你心想著文學獎,試圖去揣摩評委的意思,這樣最終往往會是南轅北轍。』他認爲,作家的寫作是應該不考慮文學獎、不考慮評委,甚至不考慮讀者的,作家應該是作爲老百姓來寫作,而並非爲老百姓寫作,這樣才能提高寫出好作品的機率。不過,莫言同樣表示諾獎具有優勢,它可以讓文學在短時期內成爲世界矚目的焦點,它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引發人們閱讀的熱情,很多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也願意買一本諾獎獲得者的書看看。 獲獎後的莫言也平添了很多困擾,他常會接到社會各界的邀請,這讓他很無奈,『作家最重要的工作是寫作,此外的活動如果對寫作無益就是浪費。我現在就想回到高密老家待著,大家各干各的,誰也別再來找我了,我會用新作品來報答大家的。』 來源:北京晨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