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玩,號稱這幾年的拍場新寵。 文房用品硯爲首,卻常常被『配角』搶了風頭一件紫檀筆筒拍到四五千萬,就連小小的印章也一石千金。 單從材質看,那端硯縱然有青花、魚腦,又怎比得過四大印石的千變萬化、美不勝收? 其實在古代,硯台是文人墨客盛寵千年的頭號藏品,文章多少事,都自硯台中。這沾染了詩書靈氣的『即墨候』,必然隨著當代藏家人文精神的覺醒而水漲船高。 文人硯的銘文落款考驗藏家功力 所謂『寧舍一室、不舍一石』,古之文人學子獨愛硯,因之是承載文化的歷史,那筆筒、印章之類的文房配角怎入得了眼? 歷代文人墨客都有『痴硯』的嗜好:大書法家米芾曾用一套宅邸換一硯;『東坡玩硯』是繪畫創作的傳統題材;民國時期有一位日本藏家爲了到中國江蘇買一塊硯台,將家裡的祖產都賣掉了…… 端歙澄洮,東坡風流,蓄硯爲友,何等雅致。 既然人文精神是古硯收藏的價值所在,那麼文人硯自然是最應受追捧的收藏對象。硯台自漢代有之,文人硯卻是發於宋,興於明清。宋代文人當道,影響了全民審美,當時石硯的主要式樣多爲『抄手硯』,將硯背部分挖空,便於挪移,既輕且穩,蘇東坡和米芾都是當時玩硯的大名家;明清時期文字獄盛行,導致金石學昌隆,尤其是乾隆時期開始,文人遠離政治,埋頭於篆刻考古,於是硯台也成爲文人篆刻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硯台多刻有銘文,承載重要的人文信息。 銘文落款是文人硯的標誌,自然也將普通藏家擋在了門外。慈谿藏家馬先生搞收藏多年,隨著知識精深而愈發求精,最終棄家具而入硯台,如今終日閉門練字,憑慧眼拾漏也不是新鮮事兒,『一方美硯,因爲無人識落款而一直流轉於市,最終被我發現竟是大文豪的別號』。 記者也曾聽說過一個流傳於坊間的故事:15年前有位寧波藏家遇一方歙硯,落款爲『僧孚』,開價千元,藏家認爲其沒有名頭,便沒有買。多日後偶然與一位朋友說起,才知這『僧孚』竟然是沙耆的別號,悔之晚矣。 拍場青睞宮廷硯倒逼市場造假 自古文人硯雖被視爲文房收藏的至高境界,但在當今的拍賣場上卻賣不過宮廷硯。至今爲止,硯台拍賣的最高紀錄仍是由宮廷硯保持2010年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古董珍玩專場上,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題詩澄泥伏虎硯及紫檀蓋盒以1400萬元成交,打破硯台拍賣世界紀錄。 宮廷硯是硯台的又一個分支,南唐後主李煜痴迷硯台,宋代更是『文人皇帝』輩出,宋仁宗、宋徽宗等留下了許多與硯有關的故事。松花硯也因康熙、雍正、乾隆的欣賞,被康熙封爲『御硯』。 但在馬先生看來,這其實是一個『誤區』:『石頭無量,一塊好石頭就是一件孤品,送進宮裡被皇帝看中了,再要一塊,怎麼辦?』因此他堅信『好硯台都在民間』,也籍此觀念收了不少好硯。 當然宮廷硯價高也和拍賣場的特點有關,這和官窯瓷器總是比民窯精品價高一個道理,『華美,符合大眾審美;噱頭,皇帝用的東西怎能不崇拜?』 宮廷硯奇貨可居,自然也就倒逼市場造假。『宮廷硯從民國開始就在仿,端硯因爲材質難求,仿品較少,歙硯和澄泥硯易仿,如今拍賣場上最多的就是這類仿品,成交價幾十萬,真正的宮廷硯都是上百萬的。』藏硯家告訴記者,『當代的造假者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商機",常用松花江石頭,那更是暴利了』。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