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們的紀念品還是在T恤上印製整幅照片。現在我們把圖案改到袖口,不那麼誇張,更適合當代消費者口味』,昨天閉幕的台灣名品博覽會上,台北故宮展位前人流不絕,整合行銷部負責人衛方琦告訴記者,此次帶來近700種紀念品參展,僅僅是台北故宮4000餘種紀念品中的一小部分。
展會第一天,有參觀者預訂了一套【故宮文物月刊】。【故宮文物月刊】已經出到349期,定價1.82萬元,全集限量一百套。囿於重量,衛方琦只帶了兩套來滬,『如果月刊供不應求,讀者可以先預約,等我們回到台北再發書,而且購書者都能獲贈直至第357期的月刊』。顧客至上的理念得到充分體現。 櫃檯上,記者發現了一摞小冊子【故宮合作開發、品牌、出版與圖像授權指南】,書中以從綠到紫四種遞進顏色,分類介紹台北故宮合作開發、品牌授權、出版品授權、圖像授權四大內容。沒有模糊的口頭協議,故宮所有紀念品開發程序都以清楚的合約樣式在手冊中備案,小到商品尺寸、設計圖紙張數,大到合同格式,全部一目了然。台北故宮文創行銷處的佘能蓉介紹,他們會與廠商進行展品知識培訓溝通,廠商提出設計方案,故宮請院外設計師、營銷專家等組成評審團,審核通過後,產品才能進入故宮紀念品銷售渠道。有了明確【指南】,談判伊始,廠商就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4000餘種紀念品浩如煙海,怎樣控制質量,避免濫竽充數?衛方琦以台北故宮最有名的展品翡翠白菜為例,『去年我們開發了203種翡翠白菜紀念品。如果不同廠商提出3種名片夾方案,我們可能只選擇1種。翡翠白菜的手機鏈太多了,我們會建議廠商把它做成更加時髦的耳機塞』。佘能蓉則表示,青銅器、瓷器等微縮模型製作難度高,需要對照真品進行,故宮選擇自己生產;新興創意紀念品、書畫等,請外來廠商貼牌製作比例較高,不過得使用標有故宮暗記的紙張材質,以區別於市面同類產品。 談到台北故宮不斷創新的動力,衛方琦說:『消費者是最挑剔的,他們不斷在意見簿上留言、提意見,逼得我們推出新版本。以前配合iPhone3的手機掛件,現在流行iPhone4S,掛件也要跟着升級。 』去年5月,故宮精品網絡商城問世,紋錦大元寶髮夾、汝窯開片變色杯、【赤壁賦】硅膠杯、天球瓶文具夾……幾千種紀念品都能在網上購買,重要產品還配有放大鏡功能,解說歷史淵源。下一步,台北故宮正在考慮製作展品展覽電子書,進入蘋果軟件商店。 『從觀光型到生活式』,衛方琦用8個字總結台北故宮紀念品的發展歷程。 記者 諸葛漪 來源:解放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