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近日在『第二屆中澳文學論壇』上再度發出『不要到我的老家去』的呼籲(本報4月3日曾做報道),不過,他的『勸阻』似乎並無效果,清明小長假三天,莫言舊居接待的遊客超過千人。遊客中除了單純參觀的,還不乏『摳牆皮、挖磚塊』者。 自莫言去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不僅其小說中塑造的『山東高密鄉』進一步為世界讀者所知,位於山東高密市大欄鄉平安莊的莫言舊居也成為國內遊客爭相一游的新景點。莫言二哥管謨欣介紹:『自從莫言獲獎後,遊人基本沒斷過。清明節假期第一天就有七八百人參觀。』持續的人流對莫言舊居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這邊廂牆角的磚頭被挖走一塊,那邊廂牆皮被摳掉一點。遊客稱,把土帶回去撒在家裏可以沾沾『文氣』。 莫言舊居1912年建成,1966年曾翻修一次,1955年到1976年,莫言從出生到從軍離開,在此生活了約22年。1988年,莫言在高密縣(現高密市)買了房,與妻女從舊屋遷出。1990年,莫言父母也從舊居搬到管謨欣家中,這座老宅自此閒置。莫言曾數次婉拒當地政府修繕舊居的提議。在他獲獎後,舊居一夕之間成為熱門旅遊地。當時,管家人認為即便正式開發旅遊,公益性應放第一位,不贊成收取門票。 從管家院子所種的胡蘿蔔被遊客拔光,意圖沾沾『喜氣』,到如今,管家牆角又被挖走以沾『文氣』,明知無用之舉卻成集體效仿行為,變味的『莫言熱』未如莫言所願減退。有專家認為,大眾參觀莫言舊居不是壞事,但『莫要拆光莫言的老宅子』。建議地方文化、教育等部門可考慮在人流量較大的節假日招募志願者,維持參觀秩序。 針對『莫言獲獎後一直比較低調,在文學愛好者中增添了神秘感,希望他能適當「走出去」,多與文學青年和公眾交流、互動』的看法,莫言也在中澳文學論壇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一個諾獎作家到底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是一個問題,尤其在中國;得獎之後是否要改變自己的行事風格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難題。他認為,從法理上來說,無論獲什麼獎都不改變獲獎者的公民身份,『你的獎金也不是從納稅人那裏來的』,因此,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並沒有比普通作家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義務。於他而言,只想儘快回到書桌前,安靜地寫寫東西,以新作回報讀者。對讀者而言,比起帶走莫言舊居的幾撮磚土,多讀幾冊文學書,恐怕才是沾染『文氣』更有效的方法。(施晨露) 來源:解放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