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摳莫言舊居牆皮沾"文氣"只能暴露投機心理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4-9 19:37| 發布者: 真衣| 查看: 1446|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前往莫言舊居參觀並無不妥,但這種敬仰更應是一次與文學大師開展『精神對話』的過程,是一次價值共鳴的心靈之旅。 據媒體報道,清明小長假期間,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舊居成為熱門景點,吸引了數千遊客。持續的 ...

前往莫言舊居參觀並無不妥,但這種敬仰更應是一次與文學大師開展『精神對話』的過程,是一次價值共鳴的心靈之旅。

據媒體報道,清明小長假期間,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舊居成為熱門景點,吸引了數千遊客。持續的人流對莫言舊居造成了一定損害,有些遊客挖走了牆角的磚頭,有些遊客則摳下了舊居的牆皮,說要帶回去把土撒在家裡沾沾『文氣』。

山東高密,這個頻繁出沒於莫言作品的地名,在莫言獲獎後屢屢成為新聞現場,完全在意料之中。從某種角度來說,文化名人的舊居成為世人敬仰的場所,可以視為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因為公眾對文化名人的關注,正是重新發現其精神價值的過程,這種關注與敬仰,有助於加深社會對文化和文明的認同。

總體而言,仰慕莫言這樣的文學大家,比盲目追捧娛樂明星更值得推崇。但凡事都講究適度,如果仰慕超出一定限度,『文化追星』的雅事也可能會變成俗事。那些在參觀莫言舊居之餘還不忘挖一塊牆磚、摳一塊牆皮的遊客,顯然就沒分清文明與粗俗的界限,他們看似沾了些許『文氣』,實則露了俗氣。

猶記得,去年莫言獲獎的消息剛傳出,有些慕名前往高密參觀的遊客,就拔光了莫言家的蘿蔔,理由也是想沾些『文氣』。從拔蘿蔔到摳牆角,虛無縹緲的『文氣』竟成了遊客追逐的對象,難免讓人有些唏噓。在一些人的觀念中,莫言已近乎『文曲星』下凡,『莫言熱』也開始走樣變質,甚至露出粗俗的底色。

稍有理性的人都應該清楚,莫言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源於他的努力和天賦,與那幾間破敗的舊屋和院中的蘿蔔並無太大關係。那些意欲沾『文氣』的做法,只會暴露急功近利的投機心理。迷信於『物』而忽略『人』的因素,很可能將『莫言熱』導向迷信化、粗俗化和娛樂化的歧途。

與如今莫言被神化、莫言舊居牆皮被當作『聖物』相比,無論是莫言,還是整個中國文學,此前的處境都頗為尷尬。許多盲目崇拜莫言的遊客,此前可能從未聽過莫言的名字,也沒有讀過他的任何作品;同樣,許多在莫言舊居拍照留念的人,此前也可能並不關心中國文學,此刻的熱愛不過是另一種『到此一游』。

莫言這一類大師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精神層面,而非實際功用。關注莫言,並不能幫助一些人考上公務員、找到好工作。但莫言及其作品,為我們平淡的生活提供了一種擬態的文化體驗,讓我們可以藉由文字看到中國社會現實,體悟世道人心。正因如此,前往莫言舊居參觀並無什麼不妥,但這種敬仰更應是一次與文學大師開展『精神對話』的過程,是一次價值共鳴的心靈之旅。

在莫言獲獎之前,常有人反思為何擁有豐厚文化積澱的中國難出文學大家。莫言獲獎之後世人的表現,則從另一個側面給出了答案。文化風景固然重要,看風景的人也不能忽視,只有二者實現交融,才能淬鍊出真正的『文氣』,也才能為更多『莫言』的成長創造文化氛圍。(原題:莫言家的牆磚有什麼『文氣』 )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