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濟寧無疑有着特殊的意義:山東段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當年河道總督衙門的所在地、大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南北物資水運重鎮……也正因為如此,在大運河申遺工作中,濟寧登錄了62處遺產點,成為運河沿岸城市遺產點登錄最多的城市之一。而這62處遺產點中,有11處被列入了申遺預備名單中。不過略有遺憾的,這11處遺產點中,濟寧市區所登錄的遺產點無一通過。這,又是為什麼?
被『遺忘』的『重點』『咱濟寧的運河,那是個寶貝。』7日上午,記者在濟寧採訪搭乘出租車時,出租車司機小劉這樣對記者說道:『你來濟寧(採訪)來對了,咱濟寧的運河是現在最後的一段活運河,往北運河就沒了。』 雖然對『申遺』並沒有具體的概念,但是這並不妨礙小劉對於運河申遺的關注:『要是成功了,旅遊肯定會起來,旅遊起來了,我們出租車也跟着沾光,就看咱們政府能不能給力一把。』事實上,對於大運河『申遺』,濟寧市的相關部門早已開始着手準備。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濟寧市文物局近年來不斷地進行走訪調查,對於運河濟寧段的遺產點進行勘察,總共登錄了62處遺產點,而經過國家文物局確定,其中的11處運河遺產點段列入了申遺預備名單。『所謂的遺產點段,就是指能夠反映運河特色的一些遺址或者是設施,比如說閘、壩、橋、河道以及其周邊相關的建築等等。』濟寧市文物局大運河申遺辦公室副主任李廣芳表示,在被列入名單的11處遺產點段中,作為運河心臟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首當其衝的被列入其中,此外一些保存較為完整,功能較為重要的閘壩、運道也被收錄:『這其實是一個好事兒,能夠讓這些遺址得到更為充分的保護和利用。』 不過對於遺產點的評定,也有一些學者覺得不夠完美,濟寧運河文化研究會的秘書長杜慶生就是其中之一:『我覺得這個遺產點的評定,還是有一些遺憾的,比如說順河東大寺,比如說河道總督衙門,這兩個沒能進入名單很遺憾。』 在杜慶生看來,作為『運河之都』的濟寧,理應將河道總督衙門作為一個重點進行申報,但是遺憾的是,河道總督衙門連大名單都沒能進去,而另一個順河東大寺雖然進入了大名單,卻與最終的評定結果失之交臂:『為什麼濟寧叫做運河之都?就是因為河道總督衙門設在濟寧,沒有這個衙門,運河之都的名號就不算是實至名歸。』 運河之都源於總督衙門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金兵押解到大都時,曾經過濟寧所在的濟州,他曾在詩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濟寧:『百草盡枯死,黃花盡秋色』、『路上無行人,煙火緲蕭瑟』,不過這樣的情況也許僅僅只持續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濟寧就順利的完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身,當年在元朝擔任樞密副使的馬可波羅曾在遊記裏這樣描述濟寧:『濟寧,這是一個雄偉美麗的大城,商品與手工藝製品特別豐富』,『河中航行的船舶,數量之多,幾乎令人不敢相信……河中航行的船舶往來如織,僅看這些運載着價值連城的商品的船舶噸位與數量,就會令人驚訝不已』。因為大運河的開通,濟寧從『百草盡枯死』瞬間轉身為『運河重鎮』,而到了明代永樂年間,濟寧已形成『舟東臨四達之衢,商賈集五都之市』、『沖繁遂甲山東』的要衝之地:『更為重要的是,就在濟寧以北不遠的南旺,修建了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因此這時候的濟寧無比重要,可以說關乎着運河的生死。』杜慶生這樣對記者說。 也正因為如此,明永樂九年,朝廷在濟寧設總理河道、總督河道,簡稱總河,成為了運河最高行政管理機構,而清順治年間,則在濟寧設立了河道總督衙門。主要負責運河的行政管理,總理運河營防,掌管催調、護送糧船等工作。『那麼這個衙門是什麼規格呢?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水利部,擔任河道總督的官員,大多是正二品或者從一品的官員。還有史料記載稱,河道總督衙門下還設立72衙門,負責治理運河。』也正因為如此,明清兩代的治河名臣如潘季孽、劉東星、朱之錫、靳輔、張鵬翮、林則徐等均曾在此任職。 近年來,杜慶生一直關注着河道總督衙門,甚至從古籍資料中找到了河道總督衙門的大體規模:『舊址東西約140米,南北約260米,佔地面積約為36400平方米。舊衙分左、中、右三路,門、亭、樓、房等各類建築100餘間,中路的前三進院是官衙,後部是官員內宅,兩側為下屬廳堂的辦公用房。』不過遺憾的是,最終這座衙門毀於日軍的炮火之中。 被佔壓的『衙門』在濟寧太白樓中路的百貨大廈北側一路向東而行,就會來到南北晁家街,濟寧一中的西校區即坐落於此,而這裏就是當年河道總督衙門的遺址。『一中旁邊就是暖氣廠房,從一中的操場到暖氣廠房這一大片,就是衙門的全部遺址所在。』從2001年開始,濟寧市運河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們就開始不斷地呼籲,希望可以對河道總督衙門進行保護:『比如說把居民遷走,在原址上重新修復衙門。』濟寧市文物局也在近年來對於衙門進行了發掘工作,發現了多處建築基礎和磚鋪地面:『甚至連衙門的院牆根基也通過科技手段探測到了。』 因此,恢復這座被佔壓的衙門也就成了杜慶生的一個心病:『如果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修復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因為它的意義很重要。』為此,杜慶生甚至和專家們一起重新製作出了河道總督衙門的效果圖,並且為恢復這座建築四處奔波。 雖然由於各種原因,修復衙門的願望未能成行,但是杜慶生卻覺得值得,因為他們的呼籲已經引起了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2001年我們呼籲過之後,市規劃局就下文,對於這一帶進行了嚴格的保護,不允許在這一代修建新的建築,所以這一塊一直保持着原來的樣子。』 而隨着大運河申遺工作如火如荼的展開,杜慶生也覺得修復衙門的事兒有希望:『我們希望可以通過修復這個衙門,讓更多的人了解濟寧的那一段歷史。現在很多人說起濟寧,知道濟寧是運河之都,但是為什麼是運河之都?沒人說得明白。其實淮安那邊號稱漕運之都,人家也在那裏修復了河道衙門,我覺得我們可以借鑑一下淮安那邊的經驗。』 東大寺,無奈的落選如果說河道總督衙門未能進入遺產點申報的大名單是源於其被其他建築所佔壓的話,那麼濟寧順河東大寺的落選則有些『無奈』。 在如今的濟寧,如果說起大運河,當地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濟寧市西邊的梁濟運河。1855年,也就是清咸豐五年,黃河自銅瓦廂決口改道,古京杭大運河被黃河截斷。黃河以南到南四湖一段的大運河,河道彎曲,水源不足,又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淀,導致京杭大運河停運。『當時鐵路和海運已經有了發展,因此大運河的停運並沒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視。』杜慶生這樣解釋。 不過隨着新中國的建立,京杭大運河又有了新的使命――向南方輸送煤炭等物資。因此從1958年開始,政府開始開挖梁濟運河,這也使得京杭大運河改道,從濟寧市西邊繞城而過。 而原本流經濟寧城區的古運河河道,則成為了濟寧市的一條景觀河,當地有歲數的老人,都喜歡將這條古河道稱為『運糧河』。 而在這條運糧河畔,則坐落着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座『國寶』級清真寺――順河東大寺,該寺佔地72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到了4000多平方米,寺中的建築保存完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東大寺最早是朱元璋所建,據說他為了報答十位跟隨他打天下的回族將領,在各地修建了很多清真寺,東大寺就是在當時修建起來的,之後幾乎每百年要大修一次。』濟寧東大寺管委會主任沙彥振表示,東大寺是因運河而興盛起來的:『一個是當地信奉伊斯蘭教的民眾,再一個就是當時運河上的回族水手和河工,因為我們靠近河邊,因此來這裏的教徒非常多,經過歷代的修建,形成了現在這個規模。』 毫無疑問,東大寺見證了京杭大運河的興盛,是京杭大運河上一個頗有意義的節點。 說起東大寺未能進入申遺預備名單,沙彥振表示:『說真的,我是有些遺憾,但是我的遺憾更多的是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段歷史,了解東大寺,感受東大寺。』因此,他曾向有關部門詢問過東大寺落選的內幕:『其實說起來也挺無奈的,因為京杭大運河的遺產點的申報和評定,有一個要求,就是至少你是在運河途經的流域上,但是現在申遺的運河已經不走城內了,所以最後就落選了。』 雖然有些無奈,但是沙彥振依然樂觀:『我覺得不管有沒有我們,一旦大運河申遺成功了,都會對我們起到一個帶動作用,能夠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參觀我們東大寺,這就足夠了。』 來源:山東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