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虎:
最近几年中国各地政府确实非常热情,排队排的非常长,这里反映三个问题: 第一,很多地方政府推动申遗能够为自己创造政绩,现在工业不太容易得到批准,所以大家很多想办法搞旅游,搞旅游,其中申遗属于成功是最方便的一个办法,已经有很多案例了,申遗成功以后,GDP增长好多个点。 第二,跟第一个症结相关的,GDP来自于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大家对它的期望太高。实际有些地方不一定能发展旅游,或者旅游发展会对世界遗产地造成很大破坏,这一点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考虑到。 第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报遗产有一个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能批准一种文化遗产,只能标一个,可是我们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久,我们一个省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对我们的限制,中国在世界遗产审批过程当中没有话语权,这也是导致我们排队过长的一个原因,应该加强话语权,在世界遗产的平衡当中。 主持人: 因为中国就是历史丰富,不缺历史遗产,而且领导申办过程中不缺乏热情,您感觉我们最缺的是什么? 吴必虎: 我觉得我们最缺的是提高国民整个对遗产保护的共同认知和意识。 记者: 这话怎么讲? 吴必虎: 世界遗产能不能申报,怎么申报,不能仅仅有文物专家单方面来做决定,而是应该更广泛地公众参与,这次很多情况下,大家不太了解背景情况下,或者没有跟僧人,或者没有跟广大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玄奘文化爱好者,进行充分沟通,这是很大问题。 主持人: 谢谢吴教授。 文化遗产不同于自然遗产,因为很重要一个因素,文化遗产里面有一个“人”的因素,而这个“人”,是文化遗产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你要申请世界遗产,你都不问问里面的人舒服不舒服,甚至都不去问问他们的话,那么我们倒想问一个问题,申请这样的遗产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是今天的节目,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来源:CCTV《新闻1+1》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