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必虎:
最近幾年中國各地政府確實非常熱情,排隊排的非常長,這裏反映三個問題: 第一,很多地方政府推動申遺能夠為自己創造政績,現在工業不太容易得到批准,所以大家很多想辦法搞旅遊,搞旅遊,其中申遺屬於成功是最方便的一個辦法,已經有很多案例了,申遺成功以後,GDP增長好多個點。 第二,跟第一個癥結相關的,GDP來自於世界遺產地的旅遊,大家對它的期望太高。實際有些地方不一定能發展旅遊,或者旅遊發展會對世界遺產地造成很大破壞,這一點很多地方政府沒有考慮到。 第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報遺產有一個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能批准一種文化遺產,只能標一個,可是我們中國這麼大,歷史這麼久,我們一個省相當於歐洲一個國家,對我們的限制,中國在世界遺產審批過程當中沒有話語權,這也是導致我們排隊過長的一個原因,應該加強話語權,在世界遺產的平衡當中。 主持人: 因為中國就是歷史豐富,不缺歷史遺產,而且領導申辦過程中不缺乏熱情,您感覺我們最缺的是什麼? 吳必虎: 我覺得我們最缺的是提高國民整個對遺產保護的共同認知和意識。 記者: 這話怎麼講? 吳必虎: 世界遺產能不能申報,怎麼申報,不能僅僅有文物專家單方面來做決定,而是應該更廣泛地公眾參與,這次很多情況下,大家不太了解背景情況下,或者沒有跟僧人,或者沒有跟廣大的佛教文化,特別是玄奘文化愛好者,進行充分溝通,這是很大問題。 主持人: 謝謝吳教授。 文化遺產不同於自然遺產,因為很重要一個因素,文化遺產裏面有一個『人』的因素,而這個『人』,是文化遺產有機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說你要申請世界遺產,你都不問問裏面的人舒服不舒服,甚至都不去問問他們的話,那麼我們倒想問一個問題,申請這樣的遺產又有什麼用呢? 這就是今天的節目,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來源:CCTV【新聞1+1】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