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流行歌曲演唱會,觀看話劇演出,欣賞音樂歌劇等等,這些本是大眾文化藝術活動,但是,如今對文化藝術大眾來說,享受這些文化藝術活動的票價,則越來越高。那麼,怎樣才能達成文藝演出市場的票價的合理性?平均演出票價與人們的月平均收入的比例多少才是比較合理的?近日,一些文化媒體以『收入不高票價高,誰來給高票價降溫?』爲題再次聚焦這個大眾文化藝術消費問題。 在今年全國兩會時,曾有文藝界人士指出:相比國外,中國現在的演出票價太高了。據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統計,2012年,北京市大型演出場館平均票價692元,多功能綜合性場館的票價260元。據統計,去年我國的平均演出票價是450元,高的是1200元,還有更高的。目前,國家低收入人群的月平均收入是2000元左右,中等收入人群月平均收入是3300元,450元平均票價占月收入的比例分別是22.5%和13.6%,普通老百姓難以承受。 前不久,【文匯報】曾介紹國外藝術演出票價的情況,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票價在20美元至440美元;巴黎歌劇院票價在5歐元至180歐元;蘇黎世歌劇院票價爲24歐元至218歐元;英國皇家歌劇院票價爲27英鎊至175英鎊,50%的票價低於55英鎊。如果是音樂會演出,最高票價更低。 所以,縱橫比較來看,如今我們國內大眾觀看文藝演出已成典型的文藝高消費,誰能負擔得起如此昂貴的文化消費? 有人分析,這是因爲文藝演出的場地費、票務公司、明星、廣告商、贈票等等,一起合力『製造』了天價演出票;社會環境的『浮躁』、『利益最大化』的逐利心態,也是高票價的一大推力。 如此高的文藝票價,不由得讓人深思:觀看文藝演出,是大眾最爲普通的公共文化生活,爲什麼卻越來越變成了一種十分奢侈的事情? 從文化藝術史發展來看,文化藝術產生以後,誰能看戲、誰能聽音樂,起初的確是少數特權階層的活動,是只有少數人擁有的享受文化藝術的權利,大多數人、勞動者階層是難以接觸文化藝術、享受文化藝術的,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確成了一件奢侈的事。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已有可能公平地把文化藝術的權利分配給大眾,爲整個社會所享受,而無損於文化藝術的發展。 從文化藝術的本質上來說,文化藝術不是可有可無的餘興和奢侈品,文化藝術是公眾深度的參與,是民生之必需,是國家之大計……讓社會大眾享有文化藝術的權利已經愈來愈被認爲是文明世界中人的一個基本權利。所以,從本質上看,文化藝術應該是普及的、大眾的、全民的。這個文化藝術的屬性,就體現在文化藝術是日益眾多的人們共同努力的向上追求,它是全體人民的寶貴財富,是非功利的探求,是尋求幸福的形式之一。文化藝術應該滿足社會大眾的普遍性的嚮往和參與的需要,進而真正成爲普通大眾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所以,如果把文化藝術變成奢侈的東西,變成貴族化的東西,變得功利化、商業化,就失去了文化藝術的屬性,就會讓文化藝術喪失掉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陶冶性靈、豐富心靈世界、培塑高潔靈魂、提高人生幸福感的作用。文化藝術若照此發展下去,便是文化藝術的末路。(杜浩)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