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城市,如果只有高樓大廈、玻璃幕牆,沒有溫軟的文化景象,會變得冷漠和僵硬很多。 據媒體報導,4月2日晚8時30分左右,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城市花園路和紅旗路交叉口的報亭被拆除,這是鄭州市區僅存的一座報亭,它的消失讓不少市民感到遺憾。 作爲書報雜誌的集散地,書報亭與市民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有效緩解快節奏帶來的鬱悶和心靈擠壓,給都市增加散淡悠然的慢生活味道,具有一定的便民、公益和公共性質。正是因爲對書報亭人文價值的認知,世界上很多發達都市都對其精心呵護,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市區有200多個書報亭,巴黎街道六個方向的大路口都有書報亭,倫敦、柏林等城市的一些書報亭還被裝扮成有地域特色的建築藝術品……在這些城市,書報亭和市民需要、城市形象有機融合、相得益彰。 對許多市民而言,到書報亭買報已經成爲文化習慣,破壞這種文化習慣,會讓都市的文化景象和文化氣質受到嚴重破壞。偌大的城市,如果只有高樓大廈、玻璃幕牆,沒有溫軟的文化景象,城市精神就會變得冷漠和僵硬很多,更容易產生精神沙漠和生活庸俗化。拆除所有書報亭,看似小事,影響的卻是公民文化生活和城市公共形象。 針對城市建設中書店被擠占、書報亭越來越少的問題,2011年,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曾提出要求,要把解決群眾買書難、看書難等當成大的文化建設。對於拆除書報亭,鄭州市有關部門的解釋是『還路於民,規範經營』。理由雖可理解,但拆除書報亭是事關公共文化和市民生活的大事,不經討論就『一刀切』,顯然過於武斷。在公共事務聽證制度已經成爲常態的當下,鄭州市一紙行政命令就拆除書報亭,缺乏必要的信息公示、公共互動和問計於民,存在明顯的程序缺失。 事實上,就算是爲了讓路於民、規範經營,只要政府重視市民文化生活和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也同樣可以做好。以杭州爲例,杭州市郵政局斥資2000多萬元,對全市386個報刊亭進行升級改造,除了買報紙、雜誌,市民還可以在這裡繳水電費,甚至買飛機票和省內長途汽車電子客票,一系列便民服務內容的增加使報刊亭儼然成了市民的『百事通』。面對城市管理和文化發展的難題,杭州變『堵』爲『疏』,通過升級管理,既保留了書報亭,又讓書報亭發揮更大功能,成爲『便民亭』。 思路的轉變,會讓城市管理效應得到巨大提升。只要城市管理者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角度思考,科學合理地推進城市建設,消失的書報亭就可以回歸,成爲城市的亮麗文化風景。 (耿銀平)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