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3日,一場以民族美食為競技項目的大賽在雲南省德宏州開鑼。中新網記者在大賽上採訪了被譽為『傣味大師』的徐天榮,聽他講述傣味的演變和融合。 民族特色、邊境風情、美味佳餚,當天的比賽吸引大批的遊客前來觀賞。有緣舉辦這樣的大賽,當然離不開民族美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德宏當地以傣族、景頗族為代表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多的受到外界的關注和歡迎。『傣味大師』徐天榮結緣傣味,並不是偶然。1963年出生在保山市的他,在18歲那年來到傣鄉德宏州當兵,從小『好吃』的他進入了炊事班。四年的兵齡讓他掌握了大量的烹飪技巧。退伍後,徐天榮留在了德宏首府的芒市賓館當廚,跟着一些傣族的廚師學習,開始了他與傣味的緣分。 徐天榮說,傣族大部分生活在比較熱的地方,野菜多,魚也多,這就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酸、辣、腥是傳統傣味最大的特色。』但這些特色起初並不為外來人接受。在徐天榮的記憶中,當年大規模的知青來到德宏、西雙版納,就不習慣這裏的飲食,『從上海來的怕辣,有的吃了還鬧肚子。』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越來越多的人懷瑞着淘金夢來到德宏,因為要長期在德宏生活,他們開始對傣味逐漸接受和適應。『但更多人開始改良傣味,減少辣味,也加入一些其他元素,比如用麵條來吃撒苤的沾水,吃自己的涼菜喜歡加上檸檬』。徐天榮覺得,正是這些人帶來了傣味規模性的推廣和變化。 1990年,北京亞運會舉辦,知名度逐漸上漲的傣味被組委會看中。徐天榮也第一次走出雲南,帶着自己的烹飪團隊為參會運動員製作餐飲。『這應該是傣味第一次那麼集中的向世人展示,』徐天榮說,『既要保持口感,又要健康科學,我們下了很到功夫,聽到很多運動員反應味道好,自己覺得特別驕傲。』 從北京回來後,徐天榮開始研究怎樣讓傣味適合更多人的口味。這讓他多次在為到訪德宏的國家領導人製作飲食時更加得心應手。『胡錦濤、朱F基等我都給他們做過菜,其中就包括撒苤和菠蘿飯,又能代表的德宏特色,又能符合領導人節儉的要求,關鍵是這些菜是我改良過的,比較安全。』 『其實菠蘿飯、泡露達都是從東南亞傳過來的,但是現在的傣味餐廳都賣,而且大家也喜歡,時間長了就加入了傣味的隊伍。』徐天榮說,『90年代後,我們跟東南亞交往越來越多,很多東南亞的海產品也進入德宏,這也為傣味增加了新的食材。』 慢慢的,徐天榮的名氣大了,當上了經理,還被任命為雲南省烹飪家協會副秘書長。現在的徐天榮,更多時候是參加民族飲食推廣活動,為當地職業技能做認定。他覺得,現在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民眾也富裕了,從『吃不飽』到『吃什麼』再到『怎麼吃』,到現在更多關注健康、養生。徐天榮說,『我們的民族飲食文化也要跟上這個大潮。』 作為本次德宏民族美食大賽的評委,徐天榮說,『這一次我們還專門設立了一個最佳時尚創意獎,就是鼓勵我們民族文化創新』。 其實,在德宏這個位於中緬邊境、少數民族眾多的地方,文化的發展都有這樣一個相同的歷程。飲食如此、孔雀舞如此、玉石也如此,正如徐天榮所言,『沒有融合,就很難有發展,保持特色,實現創新才是我們民族文化發展之路。』(保旭 馬騫)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