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又發現了一個隋煬帝墓。4月12日,揚州市文物局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宣佈了此事。報道說證據很充分,出土了4隻體積巨大的鎏金銅鋪首、金鑲玉腰帶等;尤其是還出土了墓誌,上面寫着『S故帝墓I』,內容有『S大業十四年』(煬帝被叛軍縊死年)、『帝崩於揚州』等字樣。
所以說又發現了一個,是因為原來已經有了一個,也在揚州,還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我看資料說,那是清朝的阮元鑑定的,由時任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墓碑。此墓與彼墓之間,相距5公裏。然而,隋煬帝只有一個,『真』的陵墓不可能有兩個。曹操有疑冢七十二,那是歷史上有人糟踐他編出來的,就算的確如此,『真』的也還是只有一個,或許是安陽前兩年熱鬧一時的那個,或許不是,關鍵在於出土的物證能夠讓人信服。一旦讓人信服,墓主不是史書上記載的皇帝、名人都不要緊。 新發現的這個煬帝墓是現在的專家鑑定的,當然有他們的道理,本人也十分願意看到『此次考古發現還原了歷史真相』。但和『舊』墓的鑑定比較起來,『新』的目前來看基本屬於自說自話的性質。我們應當模仿前些年非常盛行的高校辯論賽的程序式做法,己方陳述之後,再聽聽『對方辯友』的觀點。也就是說,如果以『新』的來否認『舊』的,就還該聽聽阮元怎麼說,權當他當年是『誤判』吧,他究竟是根據什麼鑑定那個墓就是煬帝墓的,是像泰山上弄個『孔子小天下處』那麼隨意,還是有他所掌握的材料足以支撐他的一番道理。 阮元可不是個簡單人物。他是乾隆時的進士,老皇帝當時高興地說:『不意朕八旬外復得一人!』阮元後來雖然在中央和不少地方都做過大官,有『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之謂,終究是學者的成色十足。【清史稿】本傳裏有他的學術成就介紹,『敕編【石渠寶笈】,校勘【石經】。再入翰林,創編【國史儒林】、【文苑傳】……集【四庫】未收書一百七十二種,撰提要進御,補中秘之闕……海內學者奉為山斗焉』。挑與我們相近的事說,他任兩廣總督期間主持編纂的【廣東通志】,梁啓超如此評價:『大約省志中,嘉道問之廣西謝志,浙江、廣東阮志,其價值久為學界所公認。』 因此,以阮元的學識、地位來鑑定煬帝墓,想來非輕率之舉,尤為關鍵的是,他那個時候『認定』什麼,動機比我們現在相對要純粹一些。現在往往不然,比方前面所言的『曹操墓』,大家這邊對其真假還在議論紛紛呢,他們那邊已經參照陝西兵馬俑的遊客量,門票價格,然後幾乘以幾等於多少,靠這塊招牌一年能賺多少億,開始撥弄自己的經濟算盤了。阮元那時可能是純文化的考慮,至少斷不會有『什麼搭台、什麼唱戲』的理念。而阮元怎麼說,今天倘若沒有直接的材料,自然不可起其於地下而問之,就需要下功夫去爬梳典籍。總之,我們不能用一塊墓誌、幾件不同尋常的東西,還不弄清阮元怎麼說,就輕易地否定掉他。 蘇東坡當年認定黃州赤壁就是三國赤壁古戰場,揮毫『大江東去』,時人即有非議,而『東坡赤壁』今天也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呢。所以,無論怎樣,阮氏煬帝墓的價值仍在。然歸根到底,煬帝墓的『新陳代謝』慎重些最好。(潮 白) 來源:南方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