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鳳凰縣人民政府4月8日印發關於鳳凰縣旅遊景區門票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要求於4月10日起,所有進出古城遊客均需購買148元鳳凰旅遊景區門票,包括9個景點以及原來就需單獨收費108元的南華山景區。此舉一出立刻引來諸多關注和熱議。
要區分看待原始建築和新建建築 評價鳳凰古鎮『圍城』收費,其實歸根結底是一個依法辦事的問題。鳳凰應如何定位,是文物、文化遺產還是旅遊景點?對鳳凰的批評要理清思路,大家不喜歡圍城收錢?不喜歡票價太高?覺得它提供的服務不夠好?還是覺得對古城的保護做得不好?這些問題牽涉了很多方面,打包式的批評並不能解決問題。 這裡要釐清一個概念,屬於全民所有的並不意味着就都要免費,無論是旅遊景點,還是其他問題都是如此。 鳳凰古城中現在留存的只有一部分屬原始建築,這些原始建築中也並沒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多的是後來為了商業而蓋的新建築,作為文物來說,古城已經先天不足,而且也無法改造。如果是在最初狀態下,保護古城選擇『新舊分開』,在古城外建設新景區,那麼就會出現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但目前能做的保護只能認真區分原始建築和新建商業建築,把原始的保護好,減少遊客流量、分期預約參觀、定期關閉修繕等。而對那些假古董,就可以完全利用起來。那麼,這裡就存在要掌握好保護和利用的度的問題,國家嚴格制定了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說開發的度,通過什麼機構來掌握,通過什麼辦法來監督,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它的開發處於一個合理的程度。另外,對於那些後建的建築,還要積極地開發它的新的功能,這樣既滿足了群眾對旅遊休閒方面的要求,同時又能夠很好地保護並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同時又不至於影響它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無論是對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人都存在片面的認識,總是說它們擁有『先進性』,其實那只是代表了我們的祖先一個階段的生產生活方式而已,保護它們是為了方便後人了解真實的歷史,就好比有人說中國古代建築如何如何好,但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按那樣的生活方式住在裡面呢?對歷史的保護應該是全面的,即使是現在很多人認為是『惡俗』的文化也是需要保護的。 我們必須認清文物保護意味着高投入、低產出,這就意味着限制參觀人數、引入預約機制,不能單靠文物生錢。因為很多文物本身無法產生效益,甚至沒有什麼觀賞性,比如一些國家地質公園,是學習、普及知識的場所,對普通遊客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很多地方一開始目的就不正確,把參評的遺產項目當成搖錢樹,一旦被列入遺產名錄,就盲目進行開發,結果效果很差。 口述/葛劍雄(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整理/本報記者 於巍 鳳凰在輿論中貶值 自4月10日開始收取148元門票起,鳳凰古城部分店鋪關門停業、商家聚集圍堵抗議、多家旅店零入住等現象引發社會熱議,縣政府不恰當的回應也使輿論浪潮一波三折。『帶女友回家被索要門票』、『鳳凰古城負責人出雷語』、『鳳凰縣政府召開發布會』等事件屢現報端,引發一輪又一輪的網友聲討,甚至有大V微博網友發出倡議,呼籲網友五一假期不要去鳳凰古城以抵制收費。 從目前輿情態勢看,部分網友對於鳳凰的形象認知已產生惡覺,大好河山之美感難敵官商合謀之貪慾,同時,央媒的介入使得聚合大眾與縣政府形成輿論對攻之勢。此次事件在滿意度、價格公平和涉入度等方面對遊客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進城收費直接破壞沈從文淡雋脫俗的文學趣味、湘西神秘原味的地方韻味。 從網絡輿情熱度看,4月10日到17日19點,在新浪微博上關於『鳳凰古城收費』的微博達574511條;百度搜索上相關新聞數為26700篇;從各平台數據來看,在鳳凰古城事件不斷升級中,傳統媒體對於鳳凰古城收費事件關注越來越高。新華社也發了數篇追問,能否改變當地政府的決策在於當地政府的上一級部門的直接壓力。 從輿情應對來看,對景區的全面收費而非景點的部分收費是一種倒退,多收門票將導致當地旅遊生態多元化受到打擊,不利於景區長遠發展,是簡單化和短期化行為,同時剝奪了部分旅遊者的公平權利。從10日開始輿情爆點多多且屢遭質疑,不難看出基層政府回應輿情、處理危機等能力明顯不足。首先,當地的操作手法仍然是前社交媒體時代的運作模式,信息公開、應對頻度、網友溝通不到位;其次,民意聽取程度不夠,制定政策的科學化問題較大;再次,對其他旅遊從業者利益考慮不足,儘管有一些群體的局部優惠措施,但目前仍不足以平復輿情。 在微博微信時代,隨手拍給了民眾公共傳播權,旅遊景區低下的信息公開程度、低質的旅遊公平環境、低效的反饋機制正在觸碰着追求社會改良的網友底線。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從以下角度應對: 第一,加大對基層政府的輿情治理,上一級部門應強化培訓、強化對下級的行政監管、輿論督辦和司法監督。第二,對於連續發生重大輿情負面事件的地區,由於地方領導不應對或應對失當,應嚴肅追究責任。第三,基層政府自身也應與利益切割,官員不應唯利是圖。第四,當地政府必須直面質疑、及時回應質疑。將質疑作為約束自身行為的標尺,網絡抗議浪潮取決於官方應對的態度,不正當的應對可能再次激發抗議浪潮。第五,依據知名度來定位景區是否開放,或是否由國家管理。通過調研可了解,景區保護的關鍵不在於收費太低,而在於收費之後景區維護費用比例太低,對於重要景區國內有專家提議應由國家指導管理,擴大NGO和個人的捐助。對於非重要景區則全面放開。第六,公開透明收費賬目,聽證程序應規範化、科學化。對於收費的錢用到何處,聽證程序到底是否規範、當地政府是否斂財等問題民眾嗆聲不斷,可見相關公示制度、財務制度等並不是在陽光下運行,唯有科學的決策與透明公開的過程才能減緩民怨。 文/瀋陽(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算算『套票』 背後的賬 鳳凰縣政府把城內的9個景點與原來的收費景點捆綁到一起,乍一看,似乎遊客只要一票在手,即可游遍所有的鳳凰景點,而其本質則猶如公然從所有到鳳凰旅遊的中外人士腰包中『搶錢』。遊客只要來了,這148元就是入城的『買路錢』,由不得你不掏。 諸如封山、圈景、圍城收費的『勾當』,鳳凰縣政府並非始作俑者。當年的『黃山旅遊』,當地政府就率先『封山賣票』,生生把全民資源『變性』為只為少數投資者獲利的『市場資源』。有了這樣的先例,恐怕就是鳳凰縣政府我行我素的政治和市場的雙重底氣吧。 鳳凰古城採用『套票』制度前,城內全部收費景點的去年門票總收入為1.78億元。鳳凰旅遊局長任真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每年鳳凰的遊客為團隊130萬、散客100萬。採用『套票』制度後,假定年遊客人數不變,今年的門票收入則可輕鬆翻番至3.4億元,對於鳳凰縣政府、景區經營骨幹企業和有心投資鳳凰的潛在商家,無疑是在上演一出共同促成鳳凰古城上市圈錢的大戲,這是一個『三贏格局』:為地方財政大作貢獻,為經營骨幹企業長久獲利,為上市前參與股改的『注資大鱷』們吃上一顆定心丸。 據筆者分析,鳳凰縣政府在其中有如下考慮: 其一,縣政府輕鬆空手套白狼。實施『套票』前,1.78億元門票收入中縣政府提取30%,一年為5340萬元,實施『套票』後,假定全年遊客人數保持不變,3.4億元的門票按照30%的比例,縣政府分成票款為1.02億元。由於縣政府力推套票立下頭功,分成比例由原先的30%改為40%,那麼政府收入為1.36億元,增加了3400萬元。大把的縣級財政進項,還只是靜態算賬,遠非把國內旅遊市場的高速增長及鳳凰古城資源的極度稀缺性因素對縣級財政『增收』的正面影響考慮進去。 其二,縣政府以鳳凰景區土地所有權入股49%,與古城現有經營骨幹企業和其餘社會資本共同組建新的『古城管理服務公司』。這是一家典型的『兩棲化生存』公司,當經營需要政府出面時,該公司具有極強的行政干預乃至行政決斷能力;當經營活動需要披上市場外衣或打出市場旗號時譬如上漲門票,該公司真正大股東縣政府,則可將漲價行為標定為公司市場行為。 其三,『套票』確保了門票收入的『行政性強制增長』,這是鳳凰古城最終獲取上市的首道入場券,沒有這一縣政府的行政保障,社會資本憑什麼向『古城管理服務公司』注資以邁開上市之途。 其四,古城上市前和上市後,都需進行更大範圍和更大強度的擴建性開發。中間發生各類『文保衝突』不可避免。可有了新組建的披着市場外衣的『古城管理服務公司』這一擋箭牌,一旦衝突被曝光,縣政府可將責任一推二六五。 無論是人文景觀還是自然風光、山川資源都是典型的全民資產,之所以此類資源地方化、市場化、私有化風潮在國內一波波爆發,說到底不是諸如鳳凰縣過度依賴於旅遊經濟來支撐縣級財政,而是對此類資源的合理運用和開發,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泛市場化』的歪道,而糾錯之路尚遠矣! 文/財觀火(資深財經評論家)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