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為,經濟上的進步必然會帶來藝術上的進步。就以美術為例,如今吃喝無憂,學校擴招,政府養了成批的畫家,各地都有畫院,並不時出資命題要求創作,平日對題材、形式並不太干預,想來中國要出世界級的畫家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這應該是最好的年代,甚至有人更樂觀地認為,世界文藝復興將在中國出現。這思維沒有錯,看着幾乎每天都有開幕的畫展,聽着幾乎等同於損人稱呼的『大師』、『藝術家』、『書法家』的稱呼,幾乎就理應如此。但冷靜細想,這高度是要定在國際上,中國能行?看看世界美術史的記錄,所有能在美術史占有席位的藝術家,其作品沒有一個相同,他們的視覺價值全是建立在獨立風格的作品中。
我也曾以國際級的藝術大師作換位思考,以圖說服我對當今美術『繁榮』的認同,結果,非常失望。凡高生前賣不出一張畫,得了精神病,最後是吞槍自殺。以他的表現,試問如今中國有哪家畫院能接受他。離經叛道的畢加索和達利,本身就有很強大的策劃能力,根本不需要機構圈養,但他們的那種挑釁性,和諧社會能容忍嗎?米羅超越人類思維的表現手法,根本無法創作主題述事性作品,權當廢材。記得看過一本記錄了世界1萬件藝術品的書,其中中國藝術品也占了不少篇幅,主要是唐以前的文物,近代記得只有齊白石的蝦,張大千的潑彩山水。也是,視作同一類別的作品,如果放在世界的平台上,無論是中國、印度、俄羅斯都不可能有雙份的出現。在中國,我真不太清楚有多少搞藝術的同道了解這點,我只看到數不清的畫者以不斷重複自己,重複他人為樂。這裡面也有個背景,在相對獨立的中國藝術市場裡,成長驚人。市場之間還有一個人所共知的禮品市場,生意也相當火爆,而市場認定的價值和世界美術史認定的價值並不對接,這取捨的砝碼讓金錢左右着,也讓當今市場認定的幾位『大師』示範着。從這個意義上說來,這可能是最壞的年代。這句話我們都不願意聽到,但這是事實。 來源:羊城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