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中共唐山市委宣傳部等主辦的『中華傳統文化啟蒙精華讀本【蒙學十三經】發布會』25日在京舉行。 蒙學,也叫『蒙館』。【辭海】的解釋是:『中國舊時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倫理道德教育。宋代以後教材一般為【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求】、【四書】等。沒有固定年限。採用個別教學,注重背誦、練習。』 這套【蒙學十三經】由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聖潔主編,十餘位古籍整理專家、古典文獻學者及優秀教師精心結撰。特點十分鮮鰨?/p> 一、甄選經典教材。大致的標準是:流傳年代久遠,群眾認可度高;內容實用且封建性的糟粕較少,語言簡明生動;篇幅以精短為主,多選由韻語編成而易誦易記者。最終選定了現在的十三部頗具經典意味的蒙學讀物,並從內容上(兼顧形式)大略分為四類:識字類,【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訓誡類,【小兒語】、【弟子規】、【朱子家訓】、【名賢集】和【論語】;韻語類,【千家詩】和【聲律啟蒙】;典故、知識類,【蒙求】、【龍文鞭影】和【幼學瓊林】。 二、正音以便誦讀。【蒙學十三經】給十三篇的正文全部標註了漢語拼音。其中對許多多音字作了辨析。如在【弟子規】中,編者給正文『勿踐閾,勿跛倚』的『跛』字注音bì,並在注釋中說明:『讀bǒ時指「腿腳有毛病,走路時身體不平衡」。』對不少通假字作了辨識,如【論語・學而】中『其為人也孝弟』的『弟』通『悌』,讀tì。對一些在不同語境中必須破讀(變讀)的字音作了標註。對音同而聲調不同以致意義有別的字,也加以區別。對古代專名與某些詞語的特殊讀音也作了標註。 三、詳註以釋疑惑。如【三字經】中所述歷史部分不足三百六十字,注文有六千餘字,約為正文的十八倍。 四、審核以正誤訛。對所涉人物、事件等,均盡力核查一手材料,力求史實及引文確鑿無誤。 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書局原總編輯傅璇琮作為該書顧問發言。他表示,近年國學熱的興起,對傳統文化日漸重視,使得蒙學這一獨具特色的古代教育方式慢慢被人們發現、研究、繼承,蒙學教材的整理出版如雨後春筍。但由於市場因素制約,不少教材出版倉促,不同程度存在着標音不準甚至沒有標音、解釋簡陋甚至錯訛、校對粗劣、引文失查、史實不確乃至臆改典故等瑕疵,不但不符合國家出版規定,也對讀者不負責任。面對這樣的局面,亟需一套選材精當、質量上乘的讀物,不惟滿足市場需求,亦且尊重傳統,矯正視聽。 中華文化促進會駐會副主席金堅范認為,這些蒙學讀物,涵蓋着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還傳遞着思維方式、價值觀和道德觀,『潤物細無聲』地滋潤着人們的心田。(應妮)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