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記者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氣息:皓首白髮的老人聚在一起唱秦腔,你方唱罷我登場;衣着時尚的年輕人大秀搖滾,贏得了眾人掌聲。這一邊華燈初上,歌唱隊中餘音繞樑,那一旁節假日裏,綠茵場上青春激盪。既可以與家人在影院中體會IMAX電影、球幕電影所帶來的驚心動魄,又可以攜孩子在博物館中鑑賞書法、陶瓷、石碑等文物、追憶盛唐遺風,還可以與戀人在碧波蕩漾太液池邊遙望蓬萊聖境。 這,只是大明宮遺址區文化民生工程的驚鴻一瞥,這也是遺址區實施大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贏得了全省首個『群眾文化活動示範基地』的稱號。作為大明宮遺址區踐行文化惠民的重要平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已成為西安市面積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公共文化平台建設 提升文化實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曾幾何時,大明宮遺址區還沒有一處像樣的公共文化空間,北郊市民還在為欣賞一場國際大片而發愁,為缺少文化活動場館而抱怨。幾年功夫,這裏有了IMAX影院和球幕電影的視聽享受,有了文化大講堂的心靈瑩潤,有了星羅棋佈的博物館。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不知不覺中改變着城北的文化氣場。 每逢周末,大明宮遺址公園的足球場、籃球場都會吸引大批周邊的學生和年輕人;遍佈公園的600多套健身器材和大小健身廣場,成為遺址區群眾健身娛樂的好去處。家住八府莊園安置小區的王新法夫婦,每天都帶孫子來公園健身鍛煉。老王感慨地說:『我家原來就住這兒,以前環境差的不行。現在好了,白天晚上都能出來活動鍛煉,這個「全民健身示範基地」當之無愧。』 在西安『建設博物館之城』的倡導下,博物館逐漸進入『免費時代』,大明宮遺址區通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以及學習與娛樂的結合,加快博物館建設。目前,僅遺址公園就擁有丹鳳門遺址博物館、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宮遺址博物館、書法藝術博物館、陶瓷藝術博物館、唐都新碑林等六座博物館,形成了集遺址、考古、文物、書法、陶瓷、石碑為一體的博物館集群,成為高校科研實習和課外活動的教育基地。 同時,依據考古資料和禮儀典籍資料編排的丹鳳迎賓、百官上朝、皇家舞馬等唐文化主題演出,向世人直觀地演繹威儀四方的盛唐文化。觀看『祭天禮』演出的市民余珊珊表示,這種表演形式直觀生動,不僅喚起了人們對傳統習俗的關注,也讓傳統文化有跡可循。 遺址公園IMAX影院定期播放的中國首部IMAX電影【大明宮傳奇】,以全新的視角和震撼的試聽效果,讓遊客身臨其境般的領略了盛世大唐的萬千氣象;大明宮IMAX影院的出現,讓遺址區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與國際同步的文化盛宴。經常來大明宮觀影的小伙子關禮說,『現在,只要國際大片一上線,大明宮IMAX影院都會同步上映,而且效果比一般的3D電影還要震撼,在家門口第一時間就能看到國際大片,以前想都沒想過。』 與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隔街相望的大華・1935,則承載着近現代陝西工業萌芽、發展的珍貴記憶。通過對大華紗廠工業遺存的有效保護,使厚重的民族工業文化與靈動的現代商業文化和諧交融,進一步豐富了遺址區的文化內涵。 在太華路沿線,萬達廣場、大華・1935、四海唐人街等一批重大文化項目的落地開花,正在改變着遺址區的文化格局,帶給北郊市民的將是更多的文化自信。 群眾大舞台打造遺址區 特色文化品牌 作為西安市面積最大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正釋放出無窮的文化魅力。據統計,遺址公園現在每天的市民遊客量超過5萬人次,逢周末或節假日,入園的人數更是成倍增加;170多個舞蹈、戲曲、合唱、樂器、武術等表演團體的現場傾情表演,讓遺址公園成為最吸引群眾的最大亮點。 從2012年起,大明宮遺址區以遺址公園為主要陣地,搭建群眾文化活動大舞台,讓文化真正惠及於民。『群眾演藝大賽不僅讓我們這些業餘的演出團隊有了用武之地,而且還能拿名次、得獎金,這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賈春生所在的合唱團在演藝大賽中脫穎而出。 當年4月,為期一個月的群眾文化展演活動拉開了遺址區群眾大舞台的序幕,35家表演團隊共演出91場,2100餘名群眾演員登台表演,吸引觀眾達8萬餘人次;5月上旬,群眾大舞台剛一落幕,『五一戲曲大賽』又鳴鑼開賽,讓廣大戲迷過足了癮;到了夏季,『群眾演藝大賽』在遺址公園御道廣場隆重開賽,97場演出吸引演出團隊百餘家;首屆群眾文化藝術節上,民族歌舞、腰鼓秧歌、民俗表演和極限運動同台競技;與此同時,『消暑納涼』系列活動以紅歌周、搖滾周、奧運周、曲藝周、舞蹈周為主題,共吸引觀眾40萬人次。 為了辦好群眾大舞台,大明宮保護辦和遺址公園管理公司撥出專款、安排專人,從活動組織、燈光音響、後勤保障等方面給予群眾演出團隊大力支持。僅去年,就搭建舞台7次,音響設備配合235套次,舞枱燈光配合9200台次,費用投入400多萬元。老年大學聯合藝術團的魚玉珍說:『過去是因為愛好,大家聚在公園裏隨便唱唱、自娛自樂,沒想到還能參加藝術節登台表演,有了這個舞台,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今後更有勁頭了。』 目前,在遺址公園活動的群眾團隊已經從最初的35家發展壯大至170多家。三年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群眾大舞台已成為響噹噹的文化品牌。今年,大明宮遺址區還將舉辦系列大型社會活動,使得城市中央公園作用進一步凸顯。 省文化廳副廳長蔣惠莉表示,這些規模宏大的群眾性文藝活動,是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親民文化的大行為、大舉措,是建設文化強省的一項開創性活動。 記者 王榮忠 劉航 記者說話 佔地5200畝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自建成之日起,就成為西安當之無愧的城市中央公園,即便在中國,也是首屈一指。一座超大規模的遺址公園,如果僅僅就遺址說遺址,而沒有文化的支撐,公園就失去了靈魂,這不僅與遺址保護利用的宗旨背離,也是對城市資源的浪費。可喜的是,大明宮遺址區在遺址保護與文化惠民的道路上進行了成功的探索。 大明宮遺址區按照建設西安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理念來保護遺址、管理公園,在充分挖掘和展示遺址文化的同時,通過機制體制的創新和文化大平台的搭建,既解放了文化生產力,讓文化釋放出無窮活力,也讓人民群眾從文化的受益者變成了文化的創造者。 今天,大明宮遺址區文化建設所迸發出的巨大活力以及群眾文化的蓬勃開展,說明文化在這裏找到了適宜其生存發展的土壤,說明人民群眾對於文化的現實需要;從文化民生的民本理念,到文化惠民的生動實踐,再到文化品牌的精心培育,大明宮遺址區在文化建設上的創新做法和民本思維,讓我們再次看到了文化建設的希望,看到了文化以及文化傳播的現實影響力。西安的特色是文化,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自然不能沒有文化的支撐。單從這一點上說,大明宮在文化建設上的創新做法,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來源:西安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