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易言』不虛,那將是一個何其浩大的文化工程?就算爲此專門成立一個『寫作組』或『項目組』,馬不停蹄地夜以繼日,短短五年竣工,恐怕也要累個半死。這讓我想起一個曾經流行的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反觀古今,洋洋灑灑的中華歷史著作汗牛充棟,易中天何以要爐灶另起,像當今影視界那樣,『翻新』浩蕩博大的中華史?對此,易中天給出的答案顯得很『哲學』:『我們不但不是親歷者,也不是參與者,甚至算不上旁觀和遠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們也很難明確無誤地回答,什麼是「中華根」,什麼是「中華魂」。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書;有什麼樣的書,也就會有什麼樣的人。』所以,他欲以個人的影響力、詮釋力、翻譯力,像他站在『百家講壇』那樣的口吻,重講中華史,『還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老實說,看到易先生如此『雄心壯志沖雲天』,筆者不得不由衷欽佩。但在欽佩之餘,卻又不免狐疑。易中天能否憑藉一己之力重寫整個中華史?其實,此前網友亦有此疑惑,且形成一個熱議的話題。如出版界人士丁懷超就說,這樣的『大歷史』書,也許能夠博得一時叫好,卻無法自立於史書叢林之中。易老師著作已經等身,引人收藏細讀者有幾種? 不管怎麼說,如果真要重寫中華史,事情就決然不會像易中天設想得這樣簡單。以當年司馬遷撰作【史記】爲例,【史記】是司馬遷之父司馬談在漢朝任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時就立志要編寫的一部史書,該書也只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這2600年間的歷史。爲完成父親的遺志,司馬遷早作準備,積累大量歷史資料。在遭受突襲的牢獄之災後,他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是司馬遷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比較之下,易中天先生打算用短短5年時間『快速』出齊三十六卷【易中天中華史】,就顯得有點輕率了。說得直截一點,它也許就是一場文化秀,當不得真的。最起碼,如此案頭設計、快速出書,很像當今影視『啃老族』那般,將我們的老祖宗的歷史典籍統統『拿來』,然後以獨特的易氏文字風格,迅速『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並加以冷熱幽默,向廣大讀者觀眾灌輸『心靈雞湯』――如此而已! 正如前幾年就有學者指出的,於丹、易中天最多算流行文化。比如,慣以犀利與尖銳批判著稱的評論家、出版人賀雄飛就說:上『百家講壇』的於丹和易中天,沒有留下對人有啟迪智慧的格言,只能算是流行文化。 面對因『百家講壇』而興起的『重塑國學文化』之風,我們當然希望『讓死掉的東西活起來』。但對於『治史』這樣需要耗費巨大研究精力與時間、來不得半點草率和急躁的艱辛文化工程,決非靠大干快上的匹夫之勇和玩一點現代白話語言技巧所能濟事的。重寫中華史,不過是一場『文化扯淡』而已!(周思明 ) 來源:深圳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