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杜君實習生祁萌
古樹名木是民族悠久歷史與文化的象徵,被稱為『綠色文物』和『活化石』。文明的進步,使古樹名木的生存現狀和保護情況越來越受到關注。 然而,隨着城市框架拉大,道路越修越多,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古樹名木被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古樹名木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法律缺失、經費不足等原因更使得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相關連結 古樹名木,一般指人類歷史過程中保存下來的年代久遠或具有重要科研、歷史文化價值的樹木。古樹為年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名木指在歷史上或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中外歷代名人、領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 國家一級古樹樹齡在500年以上,二級古樹樹齡在300~499年,三級古樹樹齡100~299年。國家名木則不受樹齡限制,也不分級。 43658棵『老壽星』全部掛牌保護 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中州大地數千年人類文明,也為各類樹木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據去年普查補查結果,全省建檔古樹名木43658棵,其中國家一級古樹2988棵,名木273棵。』3月20日,省綠化辦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2001年我省開展古樹名木首次普查建檔工作以來,已開展了三次普查,全省古樹名木『家底』已基本摸清,『老壽星』們全部被掛牌保護。 我省的古樹大多為鄉土樹種,以銀杏、槐樹、側柏、皂角等喬木類居多。它們遍及各地,有的形成群落根植在深山野林中,有的散居在村鎮、路旁、寺院中。 據介紹,鄭堯高速具茨山隧道開工前,在對一棵掛牌保護的600多歲高齡的古槐樹『會診』後,從確保其生長考慮,專家一致認為應就地保護。為此,隧道線路被稍作偏移,施工方還被要求在臨路一面為古槐樹築起鋼筋水泥護牆。 目前,這裏已成為一處景觀,在人們的呵護下,古槐樹仿佛煥發了第二春,生命力愈發強勁。 『活化石』仍然存在『性命』之憂 『保護力度在加大,但一定區域內,大樹古樹移栽甚至被破壞的現象仍未完全杜絕,個別地方還較嚴重。』省林業廳有關負責人說。 專家表示,威脅古樹名木性命的主因是利益驅使。一些不法分子對具有經濟和藥用價值的古樹名木進行掠奪性折枝、採種、剝皮,造成古樹名木損壞或死亡;各種建設工程增多,一些建設單位不能善待大樹,擅自砍伐或隨意移栽;城市園林和小區綠化急於出『效果』,從鄉村、山區偷挖、倒賣大樹古樹,但移栽成活率低。 『樹木雖終會「壽終正寢」,但它整個生命周期中總在不斷生枝發葉,即便進入衰老生長期,仍能進行局部復壯更新。因此通過人力保護,增強樹木復壯更新能力,完全可以延續古樹生命。』該負責人說。 專家呼籲儘快立法保護『綠色文物』 據了解,我省2006年就印發了【關於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通知】,群眾保護古樹名木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在許昌、洛陽等古樹較多的地方,群眾還自發成立了『古樹名木文化研究會』,建立了古樹名木檔案館等。 這種條件下,古樹名木為何仍有『性命』之憂?『主要是大樹移植管理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據。』省林業法律專家說,雖然從國家到省裏都高度重視古樹名木保護,要求落實責任制,但均屬規範性文件,無權規定責罰。 對大樹古樹移植進城,雖也明令禁止,但因賣活樹比採伐後賣木材賺錢,部分林農依法辦理了採伐(挖)證後,把大的活樹直接賣給樹木園,致使林業監管難以着手。 『只有儘快研究出台保護這些「綠色文物」的條例,使古樹名木保護有法可依,才能真正使其頤養天年。』這位專家說。 由於保護名木古樹的成本較高,不少專家還建議,對古樹名木也應像公益林一樣,由財政部門設立專項資金,對全省古樹名木進行全面的搶救性保護。 日前,記者從鄭州市林業局了解到,從3月20日起,鄭州將開展全市古樹名木認養工作,市民可通過認養的方式參與古樹保護。 來源:河南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