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光明日報社和上海世紀集團聯合主辦的【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辦,張木生、馬勇、馬立誠、紀坡民、時殷弘、田辰山、景躍進、王文、李春林、王保純、陳昕、施宏俊等人就『中國原生文明』概念與孫皓暉進行探討。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李春林談到,『孫皓暉先生所著的【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就是因為觸及到了文化發展的核心問題,所以一出版就廣受關注,廣有影響。』因契合『光明書榜』長期以來所遵循的『強調主流價值和影響力』選書標準,在今年2月14日見報的『2月光明書榜』中被列為榜首進行推介,並得到很多熱心讀者的回應。 孫皓暉是共和國同齡人,曾任西北大學法律系教授,是獲國務院首批特殊津貼的專家。他歷時16年創作了長篇史詩性力作【大秦帝國】,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現秦帝國時代的長篇歷史小說,並被拍成熱播影視劇。【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是他的最新著作,堪稱【大秦帝國】的理論讀本。在這部近70萬字的作品中,孫皓暉明確提出:『文明的憂患意識,是一個民族永恆的安全底線,中國社會應該告別」不爭論」的特殊時期了。』出版方世紀文景也表示,出版這樣一本書,就是為了引起大家的廣泛討論甚至爭論,以共同思索中國文明的本質問題。 孫皓暉從中國為何文明意識蒼白、為何沒有自己的文明話語權等問題出發,經十數年研究思索,在創作【大秦帝國】的同時,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集結為三卷本【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該書首次提出中國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書寫中國前3000年文明史,細緻梳理了秦帝國之前中國歷史的7大歷史性跨越,總結出中國民族5大生存經驗。在這3000年中,華夏族群歷經了7大時代―――五帝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秦帝國。其中的每一個時代,中華民族都曾經實現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經過這7次大的歷史跨越,中華民族終於登上了中國古典文明高原的最高頂峰―――秦帝國時代,成功地實現了中國疆域的統一,創造了中國文明的統一,給我們的國家與民族奠定了永恆不朽的歷史生存範式。上海世紀集團總裁陳昕讀完後對此深有體會,『孫皓暉先生這兩本書,包括他的【大秦帝國】,其實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從原生文明角度看待我們的文明,看待我們的文化,好像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解釋。這本書值得我們重視和討論的就是,中國的根基究竟在哪裡,究竟應該怎麼看待』。 在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孫皓暉說:『【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是【大秦帝國】的思想延續與思想擴展,但不是另一種形式的重複。歷史小說的【大秦帝國】,是形象地再現中國原生文明最高峰――秦帝國時代的鮮活生命,它以文學的形式表現了中國原生文明的一個時期,而不是全部原生文明時期。再者,歷史文學畢竟不是直接訴諸理論形式的研究成果,許多更為深入的思索無法表達出來。所以,作為對中國原生文明的深入透視,僅僅有【大秦帝國】是不夠的,還需要全面研究中國原生文明七大時代,對其進行更為系統地理論說明,最終明確我們的文明根基。』他認為:『【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是一本力圖理清中國前三千年文明史的書,是一部大型文獻紀錄片的全部解說文字』。這本書的理論觀點與【大秦帝國】一脈相承――自遠古至秦帝國的中國原生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文明根基。為中華文明正源,梳理與借鑑古老的原生文明精粹對中國社會的文明變革以及社會價值觀的普遍確立具有重要意義。 孫皓暉認為,1949年以後,我們曾經短暫地恢復了重建中國文明的自信心。但是,歷經改革開放數十年,隨着日漸融入世界潮流,我們的社會思潮又瀰漫出濃厚的『西方理想』,許多人企圖以放棄中國文明根基為基礎,以西方文明為模式『深度改造』中國。應該警覺的是,這種思潮正在西方世界的支持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滲透於我們的社會。在這樣的歷史時刻,揭示中國原生文明的強勢生存本質,揭示中國原生文明在前三千年歷史實踐中的強大生命力,以使我們的社會意識越過兩千年萎頓期,直接與前三千年實現精神對接,對於我們這個民族,具有着再造生命狀態的深遠意義,是我們實現新文明跨越的最基本的條件。 當晚7點,孫皓暉還在清華大學舉行演講,17日下午在三聯書店與北京讀者見面。此外,孫皓暉還將赴上海與史正富、姜義華、王家范、羅崗等專家學者就中國原生文明概念進行探討,並在文匯講堂、復興論壇與上海讀者交流。 來源:中國網文化中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