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興衰的人口因素】系列文章之(一) 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前與中國一樣喜歡尊古,動不動就說『古人云』。究其原因,是直到文藝復興,歐洲一直沒有恢復到古希臘、羅馬的文明程度;而中國至今尚未恢復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繁榮。 希臘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搖籃,是自由和民主的典範,湧現了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阿基米德等大師。古希臘的文明,造就了現代文明;歐幾裏得、畢答哥拉斯的幾何學、亞裏士多德邏輯學的影響,奠定今天科學的基礎;雅典獨特的建築風格影響着全世界的建築師;甚至伴隨着全世界兒童成長的伊索寓言等全部來自希臘。希臘是代表和平、進步、友誼精神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發祥地。那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希臘文明為什麼走向衰亡?——人口政策的失誤! 希臘早期的人口政策是鼓勵儘可能地多生孩子。斯巴達(古希臘勢力最大的兩個城邦之一)古代的立法者來庫古(前700年?-前630年)認為,對婦女來說,生育是第一要務。希羅多德(約前484年─前425年)說:『多子是男子除勇武外第二大美德。』多子才能多福,悲劇【伊翁】中的主人公誇耀說:『我原有適量的財產,還過着多子多福的生活。』結婚不是個人的私事,而是家庭的大事,兒女的婚姻往往由父母作主。新娘過門後除了料理家務,主要的任務就是生兒育女。丈夫可以提出離婚,通常的原因有二,一是妻子不貞,二是無子,而後者更為重要與合理。一個男人未婚而亡被認為是大不幸,一個女人到了年齡而沒有結婚是極不名譽的事情,不能生育對一個女人來說是一場災難[1]。可見,古希臘的婚姻制度與中國古代非常類似。可以說,希臘早期的人口政策對於希臘文明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希臘人口政策開始出現失誤應該是在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亞裏斯多德(前384—前322年)時代。柏拉圖認為既要『限制人口數量』,又要在所有公民之中『平分土地和房屋』。亞裏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講:『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無一不對其人口進行控制,……過於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一個城邦過小就不能自足,過大……就難於建立一個政體』,因此,『一個城邦的最佳人口界限,就是人們在其中能有自給自足的舒適生活並且易於監視的最大人口數量。』[1,3]亞裏士多德認為一個城邦人口過多就會破壞良好的秩序,一個成年男性公民人口超過10萬的城邦就已經不是一個城邦了[4]。家庭中人口的過於膨脹與財富的過分增長一樣不利於城邦的穩定,他提出『在限制財富增加的同時也應該限制孩子的數目。』[3]這算是最早的『適度人口』理論、『增長的極限』理論,比1972年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人口和財富的『零增長』理論)、索維和宋健的『最適人口』理論早了2300多年。而【增長的極限】和『最適人口』理論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理論依據。 出於對人口數量的恐懼,古希臘非常注重人口『素質』,認為人口質量比數量重要。優生學就是柏拉圖首先提出的(【理想國】)。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在【政治學】中繼承和發揚了這一觀點。斯巴達的嬰兒呱呱落地時,就抱到長老那裏接受檢查,不要說殘障兒,就連體質不夠強壯的新生嬰兒都會被他們無情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任他死去。 古代嬰幼兒死亡率極高,平均壽命短,婦女平均生育六七個孩子才能防止人口減少,人口很難增加,在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數千年之內人類數量一直波動在數千萬到數億之間。而婦女的生育能力是有限的,美國史家斯塔爾估算,希臘的已婚婦女一生平均也只生育5—6.5個孩子[1,2]。即便所有能夠存活的嬰兒都能得到良好的照料,也僅僅只能保持人口穩定。但是希臘卻還借『提高素質』的理由『人為地』減少嬰兒,這就必然導致民族人口不斷萎縮,民族滅亡不可避免。『高素質』的希臘文明最終被『低素質』的希洛人所滅。 風水輪流轉,真理在不斷重複(文藝復興之後希臘的科學文明重新回到歐洲大陸),謬誤也在不斷重複。比如亞裏斯多德的錯誤的『最適人口理論』、『財富和人口的零增長』理論等都在1970年代成為全球思潮,希臘的『優生優育』理論現在正被中國付諸實踐。人類太不長記性了! 二戰之後,由於嬰兒潮等因素,西方發達國家迎來了高增長、高消費的『黃金時代』。與此同時,美國史丹福大學昆蟲學家保羅·埃利希在【人口爆炸】(1968年)中預測,由於人口增長,糧食不足,1970年代和1980年代會發生大饑荒,餓死數億人。他認為美國2億人口已經是極為過剩了,他希望『美國不再發展』,希望看到全球人口從35億降低到5億,美國的人口從2億萎縮至1.35億(註:美國現在人口超過3億)[5]。 法國的A.索維和美國的J.J.斯彭格勒分別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發表了【人口通論】和【人口經濟學】,考察了人口增長和消費需求、人口增長與自然資源、人口增長與投資的關係。他們認為人口增長一方面需要加快資本積累,以便增加開發自然資源的投資,另一方面由於要把國民收入的更大部分用於消費而降低資本積累的速度,於國民經濟發展不利,因而主張控制人口增長,以保持『適度人口』,這是現代『適度人口』理論。這一理論遭到很多經濟學家的反對,甚至認為是偽科學。索維自己後面也否定了『適度人口』理論。 宋健等(1981)從食品等角度估算了百年後中國適度人口數量,認為中國適度人口在7億以下[6]。其實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最適人口不斷增加,比如300年前中國只有數千萬人口,但是人均糧食佔有量遠遠比現在13億人口要少。田雪原(1981)從就業角度研究了中國適度人口的數量,提出中國100年後的經濟適度人口為6.5~7.0億之間[7]。其實就業取決於生產,而生產取決於消費,消費取決於人口,人口少的話,就業機會也少。美國人口3億,失業率為4.8%;巴西面積相當於美國的91%,人口1.9億,只相當於美國的63%,但是失業率卻高達9.6%。因此失業率與人口多少沒有什麼關係,而是因為產業結構改變[8]。 1968年,來自世界各國的幾十位科學家、教育家和經濟學家等學者聚會羅馬,成立了一個非正式的國際協會——羅馬俱樂部。俱樂部1972年出版了【增長的極限】。報告認為:由於世界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這5項基本因素的運行方式是指數增長而非線性增長,全球的增長將會因為糧食短缺和環境破壞於下世紀某個時段內達到極限。並對第三世界進行了不合理的貶斥。繼而得出了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資源極限而導致世界崩潰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長,即『零增長』的結論。 外界批評羅馬俱樂部具有極端馬爾薩斯主義和強烈的精英主義色彩,是歐洲權力精英和美洲盎格魯精英的聯盟,該俱樂部發表警告是基於政治動機,而非科學事實。有人甚至把該俱樂部與一些國際陰謀聯繫到一起,比如『新的世界秩序』。然而這些批評並未降低羅馬俱樂部的影響力,【增長的極限】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賣出了三千萬本。 【人口爆炸】和【增長的極限】掀起一股全球控制人口的思潮。台灣、新加坡、韓國、甚至穆斯林國家伊朗等都在這種思潮下積極控制人口(提倡二胎)。聯合國從此開始通過人口基金宣傳、贊助發展中國家控制人口,2008年世界人口日之際聯合國還在強調計劃生育減緩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 中國於1971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1973年計劃生育全面展開,1980年更是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美國史丹福大學社會學者Steven W. Mosher1979年、1980年在中國調研,回美國後遞交報告反對中國計劃生育,但是被史丹福大學(人口爆炸輿論發源地)取消博士學位;他後面擔任美國人口研究所所長,積極鼓勵生育,並以身作則和他妻子Vera生了9個孩子[9]。 可見,希臘人口理論與現代計劃生育理論非常雷同。 亞裏士多德主張以『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為標準,來規定『一國人口的最好限度』;【增長的極限】是從『維持現有生活水平』為標準,呼籲停止人口增長;索維認為,『一個最令人滿意的方式達到某項特定目標的人口』就是適度人口;宋健從食品角度、田雪原從就業角度得出中國最適人口應該在7億以內的結論。 亞裏士多德認為家庭中人口的過於膨脹與財富的過分增長一樣不利於城邦的穩定,他提出財富和人口的『零增長』理論;【增長的極限】從資源、環境、糧食角度出發,得出了人口和財富的"零增長"的結論。 注重『素質』的希臘文明沒能延續下來。而強調『鰥寡孤獨皆有所養』的中華文明卻一直延續下來。比較滑稽的是,中國傳統的『鰥寡孤獨皆有所養』正在為西方國家所繼承,美國將弱智青年阿甘塑造成英雄;而中國卻正在繼承希臘文明的『優生優育』。 人口素質提高要順其自然,通過政策來『提高人口素質』只會適得其反(就像古代追求長生不老的皇帝往往因為丹藥而短壽)。古希臘的那種『優生優育』的措施不但不能提高人群素質,反而在降低人口數量的同時也降低人口素質。現在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提倡優生優育的國家,但是卻是世界上出生缺陷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10,11]。中國每年出生1300多萬人口,佔全世界每年出生1.3億人口的10%左右[12,13,14];但是中國每年的出生缺陷兒數量卻約佔全世界的20%[11]。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提倡晚婚晚育的國家。 歪竹子生直筍,『低素質』者的後代不一定素質差。從個體來說,兒童和老年時期需要別人照顧,青壯年時期為社會做出貢獻;從群體來說,某些人終生默默無聞,但是他們的某一代子孫卻可能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江山代有英傑出,各領風騷幾十年。這對於社會持續發展非常重要。要是當年牛頓和他的寡母沒有獲得資助,能有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沒有愛因斯坦『低素質』的祖先,能有『高素質』的愛因斯坦?因此『優生優育』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 由於優生學要麼衍生成民族自殺(古希臘),要麼衍變成種族歧視和屠殺(希特拉的納粹德國),因此在政策層面上的優生學被國際社會認為是偽科學(沒有幾個國家進行『優生優育』宣傳的)。當然各國都在學術層面進行優生學研究和實踐(比如服用葉酸預防神經管疾病)。 其實數量與質量並不是對立的,少生並不一定優生,多生也不一定劣生。【三字經】既記載了『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成功地培養了一個孩子),也記載了『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成功地培養了五個孩子)。 兩千多年來,出了無數個孟母,花費了巨額的培養成本,但是培養出的『孟子』卻沒有幾個。並且『富不過三代,貴不過五代』,『孟子』的後代往往很難繼續『富貴』下去。現實中,竇燕山模式可能更加普遍,兄弟姐妹互相督助,互相扶持,培養的成本更低,也更容易成材。 現在很多人將素質簡化成高學歷。並且以為高學歷就一定要獲得高報酬。人們簡單地將獲取財富的能力視為素質的標準。由於社會是開放系統,很多『成功人士』其實不過是『成功地』獲取財富,並不是『成功地』創造財富。而社會作為整體是封閉系統,國家更需要的是有能力創造財富的人,而不是有能力獲取財富的人。社會要發展,就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如果這個社會只有所謂的精英,實際上和只有低能者是等效的。就是說家庭培養孩子的標準:獲取財富;國家培養孩子的標準:創造財富。國家標準與家庭標準是不同的,而現在中國政府卻用家庭標準來看待人口問題。要是分配製度合理,家庭標準與國家標準可以趨同;要是分配不合理,家庭標準與國家標準就會出現矛盾,就會引起社會問題。 現在很多人愛拿人口素質說事,什麼叫素質高,什麼叫素質低,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嗎? 如果說錢多就叫素質高,統計表明:美國的公司老總們大多是大學生(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大學都沒有畢業),博士生當老總的很少見。 如果說學歷高就叫高素質,冰島是世界上平均學歷最高的國家之一,何時曾經強過?新疆的石河子是我國平均學歷最高的城市之一,何時曾經富過? 如果說道德高尚叫做高素質,見義勇為的更多是文化低、思想單純的普通工人、農民,高學歷並不一定就有高尚的品德,甚至還有『文人無德』的說法。 人的素質是人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而發展形成的人的主體性品質,即人的品德、智力、體力、審美等方面品質及其表現能力的系統整合,是一個人知識、經驗、價值觀的綜合積累,而知識、經驗、價值觀等等這些東西統統是要靠人來創造,靠人來傳播,靠人與人的交流逐漸來完善的。孔子就認為人多才能『富之』、 『教之』,才能產生文明禮義。 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人類只能回到野蠻狀態。 人們往往覺得城裏人比鄉下人素質高,大城市的人素質比小城市的人高,這種感覺其實沒有錯。城裏人素質高是因為鄉下素質高的人進城了,此外還因為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提高了知識、經驗、價值觀的創造和交流速度、密度,才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越大的城市,提供的機會越多,使『人』成其為『才』的概率越大,要是生在一個小鄉村,哪怕渾身都是音樂細胞,也只能在婚喪嫁娶的時候吹吹嗩吶,但是生在北京、上海的孩子,就有機會逐漸成長為世界級的音樂家,這就是人口數量對國民素質的貢獻。 先把『人口』的問題解決了,才談得上『人口素質』,抱着一個自殺性的人口政策,拿一個空中樓閣的『素質』說事,真的很沒『素質』。
注釋: 1. 王大慶.古希臘的人口和人口思想淺論.求是學刊.2002年第6期. 2. Starr,C.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Growth of Early Greece 800—500 B.C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41-42. 3.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亞裏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P8,P239-241. 4. 道格拉斯·諾斯.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P116 5. 波斯納.公共知識分子的預測與影響. 第四章『預測與影響』. 6. 宋健,孫以萍.1981.從食品資源看我國現代化後能養育的最高人口數量.人口與經濟 7. 田雪原,陳玉光.1981.從經濟發展角度探討適度人口.第三次全國人口科學討論會論文選集.人口研究增刊 8. 易富賢.【大國空巢】第13章第2節. 香港:大風出版社,2007年. 9. Steven W. Mosher. 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http://www.pop.org/main.cfm?id=151&r1=10.00&r2=1.00&r3=0&r4=0&level=2&eid=211 10. 魏來. 我國出生人口素質偏低對發展的影響及其對策建議. 西北人口. 2006; 3: 30-33. 11. 朱玉、周婷玉. 9月12日 預防出生缺陷日. 新華網.2005年09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5-09/13/content_3481838.htm 12.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國人口年齡狀況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tjzl/DC2C1FD92843293C482570FB000C0A72 13. 全國分年齡、性別的人口. 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2005/html/0301.htm 14. 霍霞. 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有四百萬新生兒死亡. 新浪網(來源:北京科技報). 2005年03月16. http://tech.sina.com.cn/d/2005-03-16/1106551989.shtml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