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不必糾結於轉型當編劇,但不糾結的原因不是輕鬆瀟灑地放棄了嚴肅創作,而是應該具有在劇本這一文學體裁上也能堅持『單純寧靜』創作原則的信心。
5月13日,光明日報『文化評析』欄目刊發了【轉型做編劇 作家莫糾結】(以下簡稱【轉型】),評述了時下越發普遍的作家轉型當編劇現象,將其主要原因歸結為對收入待遇的追求,並呼籲文化職能部門扶持作家,改善其生存環境。筆者認為,簡單地將劇本與嚴肅文學對立,認為前者只是『服務於市場需求』,為從事它甚至存在『知識分子對道義、良知堅守的執著與割捨的痛苦』,這個觀點值得商榷。 好的編劇本身就是作家。與小說、詩歌、散文一樣,戲劇劇本是具有獨創性並以一種形式固定的智力表達,這種獨創性和固定形式從源頭上規定了它的文學體裁屬性。雖然因為需要結合的表演、影像等表現手段和需要藉助的舞台、電視等傳播平台,戲劇劇本部分地帶有大眾傳媒的性質,但與其文學體裁併行不悖。同樣的,無論是詩詞還是小說,在它們發展流變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雙重乃至多重屬性。詩詞歌賦還是戲劇劇本,與嚴肅文學還是大眾閱讀,是在兩個不同的範疇下進行的討論,前者是文學體裁的區別,後者主要指向創作動機、方法以及目的,指向創作是否具有獨立性、完整性,具有自覺的形式表達和美學訴求。【轉型】一文將劇本劃歸到嚴肅文學的對立面,是混淆了概念的範疇,在此基礎上斷言編劇即是以娛樂為取向,是其他體裁作品的作家退而求其次,乃至違背了『讓讀者心靈感動』的文化精神,有失偏頗。 無論哪一種文學體裁的作品,要達到嚴肅文學的標準,都需要經過大浪淘沙,有巨量的作品做基數。這既是一個概率性事件,也有着必然性。可以想見,經過時間考驗,現今眾多的影視劇中,同樣會如亭台案頭的詩歌中脫穎而出三百首、勾欄瓦肆的元曲中遴選而成三百篇一般,流傳屬於自己的經典作品。這一景象正在慢慢形成,正在從事戲劇劇本創作的每一個編劇,不論專業背景、出身履歷,都是這個歷史過程的參與者。作家轉型當編劇,自然不必糾結,但不必糾結的原因,絕不應該是輕鬆瀟灑地放棄了嚴肅創作,而是應該具有在劇本這一文學體裁上也能堅持『單純寧靜』的創作原則的信心。 事實上,作家不一定能當好編劇。如同民族、美聲唱法的歌者不一定能演繹好通俗歌曲一樣,由於體裁的特點,戲劇劇本創作有自己的形式規矩、結構規律、表現手法,需要經過嚴格而專業的訓練。試水編劇絕非屈尊,反而是作家拓展創作空間的機會。擺正心態,編劇才會成為作家的廣闊天地,作家也會因為堅守了『道義與良知』,為影視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