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古鎮開發何必都『大紅燈籠高高掛』?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5-13 20:46|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415| 評論: 0|來自: 文匯報

摘要: 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阮儀三率領由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組成的調研梯隊,歷經10年時間,在全國範圍內的100個古城、古鎮、古村進行實地勘察調研,撰寫成學術期刊【城市規劃】的一個欄目『遺珠拾粹』,而這四個 ...
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阮儀三率領由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組成的調研梯隊,歷經10年時間,在全國範圍內的100個古城、古鎮、古村進行實地勘察調研,撰寫成學術期刊【城市規劃】的一個欄目『遺珠拾粹』,而這四個字正體現出中國古城、古鎮、古村如同珍珠一般的珍貴意義。 
  日前,專欄內容集結成【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二卷本)】一書,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而由這項勘察而引發的關於『中國古城古鎮古村的保護現狀』和『如何保護』等話題,則在學界持續引起關注和思考。
  古建築具有各自風格特點
  文藝評論家毛時安在接受採訪時向記者傾吐了他心中久思未決的煩惱,他說自己最近幾年經常到一些古村落、古鎮,看到了當地對古城、古鎮、古村保護開發的巨大熱情,與此同時他也發覺所到之處,只要經過『保護』和開發的地方千篇一律都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火紅的大燈籠看多了,分外刺眼,也有些視覺疲勞。毛時安指出,不同地區的古城、古鎮、古村歷史上其實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點,建築的美學是和一個地區的民風及百姓的生態密切相關的。可是為什麼當代人開發和保護時,腦袋裡對『古意』的假象卻都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家家戶戶賣扎肉的圖景呢?
  江南古鎮晚間偶用白燈籠
  【城市規劃】雜誌執行主編石楠則指出,要了解和恢復古城、古鎮、古村的原貌,學者的踏察調研是十分必要的手段。古城、古鎮、古村的保護應該保有它們各自的特點。以江南古鎮為例,歷史上比較常見的是晚間迎送賓客時作短時間照明用的白色燈籠,內點洋燭,如同現在的手電筒用作臨時照明一樣。至於大紅燈籠,只有在大戶人家操辦紅白大事或是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在大廳里見到。說白了,江南歷來沒有使用大紅燈籠的習慣。所以,當每走進一個小鎮,首先看到的就是這一排排或一串串的大紅燈籠,這就顯得特別刺眼與不相稱。而現在不分江南江北,凡是古鎮,一概大紅燈籠高高掛,就好像當年劉姥姥進大觀園遭人捉弄插上一頭大紅花一樣可笑。
  據悉,【遺珠拾粹】集合了1000張實景照片和部分測繪圖,圖文並茂地呈現了中國100個古城(鎮/村)的歷史概況、街巷格局、建築特色和保護建議,對於踏勘、辨別建築年代類別等具有參考和借鑑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第一卷對『四川廣元昭化古城災後考察』的描述,用第一手資料,驗證了中國傳統木構架房屋在抵抗地震災害時的能力。這些木構建築不僅有優美的造型,而且千百年來給人們帶來了安全感。這對認識如何抵禦地震災害和災後歷史建築與環境的修復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尤其是【遺珠拾粹】收錄的100個古村古鎮彩色實地照片中,有三個地處雅安,包括雅安上里古鎮、雅安望魚古鎮和雅安寶興磽磧藏族古村,其建築影像和文字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在現在看來尤其顯得珍貴。阮儀三在書中公布了他長期勘察的結果,中國木結構古建築有利於抵禦地震災害。
來源:文匯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