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非法盜撈海底文物愈演愈烈 政協委員吁修改法規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3-15 09:30|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196| 評論: 0|來自: 新民晚報

摘要: 『我國航海歷史悠久,水下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近年來,非法盜撈海底文物呈愈演愈烈之勢,毀損文物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應該加大打擊力度。』針對我國文物保護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黃建中日前向全國政協十 ...

『我國航海歷史悠久,水下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近年來,非法盜撈海底文物呈愈演愈烈之勢,毀損文物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應該加大打擊力度。』針對我國文物保護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黃建中日前向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提交提案,爲文物保護獻計獻策。

據了解,我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但當時由於天氣、海況以及船舶自身條件的原因,觸礁沉沒的情況時有發生。因船沉沒水下後大多保存完整,故在文物市場上有『一艘船十個墓』的說法。結合第3次全國文物普查,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11個沿海省市的近海海域、南海海域及內陸水域的水下文化遺產普查,發現了大量水下文物線索,確認了百餘處沉船遺址。

但近年來,非法盜撈海底文物呈愈演愈烈之勢。據黃建中介紹,沿海地區盜撈和走私水下文物的非法活動十分猖獗。非法打撈活動已開始出現組織化、公司化趨向。有的盜撈者加大資金投入,結成暫時性的『股份公司』,潛水員利用潛水技術和設備入股,按股分紅。因缺乏專業的打撈技術和文物保護知識,非法盜撈者常用炸藥實施海底爆破,然後用船吊機配上大型鐵抓手沉入海底來挖掘,不僅破壞了文物及其原始出水狀態,而且把當地的制陶史、航運史、對外交流史生硬地『撕』去一角,損失難以衡量。爲逃避打擊,盜撈團伙通常選擇深夜出動,他們將文物打撈出來後,立即採取專船運送方式,人貨分離、異地上岸,文物基本上由買家直接運走,整個過程中間環節少,時間非常短。『我國早在1989年就出台了【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但隨著形勢的發展,條例已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難以有效解決非法盜撈海底文物問題。』爲此,黃建中提出對策,希望儘快修訂【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通過的【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相銜接,應把就地保護原則和禁止商業性開發原則等,作爲立法的指導方針和解釋法律的依據,以彌補立法的欠缺和漏洞,避免出現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同時還要加大對盜撈行爲的懲處力度。(江躍中 潘高峰 葉薇)


來源:新民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