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尾出了個『小諸葛』
――訪臨桂白崇禧故居 記者 羅勁松 文/圖 一片石峯,猶如一群仙人聚會――臨桂縣會仙鎮由此得名。『仙人』腳下臥着一個村子,叫『山尾村』。初春時節,沿田間小道進村,遠遠便見一座城堡般的老樓,鶴立雞群般立於村中――那便是白崇禧故居。 來到故居主樓前,更感覺它逼人的氣勢――高約10米的院牆,圍成一個方形堡壘。正面大門呈『凹』形內嵌,門框裝飾着花崗岩條石,莊重肅穆,讓人很自然聯想到那位總是一身戎裝的主人。 白崇禧故居原為組合式大莊園,佔地面積寬達2041平方米。如今,莊園裏井池、荷塘均已廢棄,僅存佔地800多平方米的主樓和配樓,孤零零立在那裏。 推開主樓大門,眼前融回、漢民族建築特色於一體的樓閣格式,讓人頗感新奇。兩層樓房均為木結構,每層一廳六房。二樓繞天井圍有一圈迴廊,類似『跑馬道』,當地人稱之為『跑馬樓』。樓上的大廳堂既是戲台,也是平時家族親友們歡聚的場所。樓下長方形天井裏設有花壇、魚池,為規整的廳堂增添一抹雅趣。 山尾是個回民聚居的村落。據白崇禧自述,白家始祖伯篤魯丁為元朝進士,原籍江南江寧府(今南京)上元縣,曾赴粵西任廉訪副使一職。明初,明太祖禁用『外姓』,全家遂改『伯』為『白』。明洪武年間,白家祖上又赴粵西為官,從此落籍桂林。 到白崇禧祖父這一代,白家家道中落,日子過得相當貧寒。望子成龍的白父,見村中蒙館管教鬆弛,便托人帶白崇禧到圩鎮上去見八舅父,希望寄居在鎮上小學就讀。嫌貧愛富的八舅父卻一口拒絕。 貧窮,讓年幼的白崇禧早早便感覺到世態炎涼。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桂林陸軍小學堂,是白崇禧命運的轉折點。當時,年僅14歲的白崇禧虛報『15歲』,以第六名的成績考入軍校。在陸軍小學堂總辦蔡鍔的影響下,白崇禧和同學們紛紛剪掉腦後那條辮子,以示反封建立場。 遺憾的是,入學不到3個月,白崇禧便染上惡性瘧疾。半年下來,功課曠廢甚多,無法參加學校的甄別考試。雖然蔡鍔感覺到白崇禧是棵學軍事的好苗子,沒有令其退學,但白家卻不想讓兒子扛槍打仗,主動提出退學。 16歲的白崇禧按父親意願轉而投考廣西省立初級師範學校,以第二名被錄取。入學後屢考第一,被選為『領班生』。白父因此欣喜不已,把重振家業的希望,寄托在了聰明的『老三』身上。 不料,白崇禧人在師範,心在軍校。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陸軍小學堂一群熱血沸騰的學生發起組織『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北上支援革命。白崇禧聞訊,立即響應報名。 北伐隊伍出發當天,白父急匆匆派人趕到桂林北城門把守,要從隊伍裏把白崇禧強拉回家。機靈的白崇禧聞訊,提前把武器、行李托給同學,自己換上便衣悄悄從西門出城,繞過老人山、溜馬山,在郊外與隊伍會合,高唱着軍歌,踏上了北伐征程。 此後的白崇禧,先後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保定軍官學校深造,畢業後相繼任『廣西陸軍模範營』上尉連長、田南警備司令部第一營營長、『廣西討賊軍』參謀長。1926年,升任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代理總參謀長。指揮作戰以用兵機巧多變、謀略深長聞名,被稱為『小諸葛』、『白狐狸』。 1929年,漸漸財大氣粗的白家着手在村中建造莊園。新建成的主樓廳堂裏,曾貼了這樣一副對聯: 指揮能事回天地 學語小兒知姓名 這副對聯曾被許多人譏為白崇禧的『自吹自題』之作。後來證實,對聯並非白崇禧自題,而是1927年奠定北伐戰爭最後勝利的龍潭之戰大獲全勝後,當時的行政院長譚延]為表彰在戰鬥中機智調動部隊的白崇禧而題寫贈送的。 說到白府,山尾村的老人們至今仍對1940年白母做壽時擺出的『米粉宴』津津樂道。當時,由於登門祝壽的人太多,白家別出心裁,專以米粉待客。來者進屋,端碗就吃,吃飽走人。榨粉機馬不停蹄轉到中午,共煮出2000多碗米粉! 1941年6月蔣介石到山尾村看望白母時,村中則是另一番熱鬧――石板路打掃得乾乾淨淨,還仿照古制『淨水潑街』接引。村中五步一崗,十步一哨…… 1949年11月初,人民解放軍大軍南下,對廣西形成大包圍態勢。『小諸葛』計謀再多,也無力回天了。在緊要關頭一直是齊心協力抱成一團的『桂系三巨頭』,這回卻各奔東西――黃紹f留在了祖國,李宗仁去了美國。聰明一世的『小諸葛』,卻在蔣介石『行政院長』一職的利誘下糊塗一時,飛往台灣。 到台灣的白崇禧,不但沒當上『行政院長』,連行動都漸漸失去自由。一次乘小火車進山打獵,還遭遇『意外事故』,差點喪命。 終日鬱悶的白崇禧,晚年越來越記掛家鄉。他對孩子們提出一項特別要求:在外面和人交往,講什麼話都行。回到家,全家人都必須講桂林話!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家中去世,死因至今是個謎。葬於台灣的白崇禧,墓地朝向大陸,與家鄉坐西朝東的故居,遙遙相望…… 來源:廣西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