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許光耀
在前不久舉行的【大三國】新書發布會上,該書作者、上海大學歷史學教授趙劍敏提出,現在不少年輕人掌握的歷史知識過於零碎:『許多人對歷史的了解,並非來自史書。他們從電視劇、網絡小說、微博等看到一些有關歷史的零碎片段,然後整合起來,形成一段歷史知識。』趙劍敏的一番話反映的是時下都市人的閱讀現狀:大眾閱讀已呈現越來越碎片化的趨勢。 都市人閱讀過於零散 碎片化閱讀,是指讀者通過手機、電子書、網絡等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從事金融行業的張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每天的閱讀量不少,最起碼也有五六萬字。可是這五六萬字都是分散在圖書、網絡和報刊里,零零碎碎不成系統:每天起床後,習慣邊吃早餐邊讀手機報,在擁擠的地鐵里瀏覽手機新聞。剛在辦公桌前坐下,就打開電腦,掛上QQ、MSN和微博開始跟朋友交流最新信息,或是登錄各大網站、論壇看新聞,參與熱點話題討論。網絡流行的懸疑、穿越小說,是他的最愛,電子書和微博成了休息時的消遣。睡覺前,他還會抽空刷刷微博,翻幾頁電子書。事實上,如今許多人都和小張一樣,每天進行着碎片化的閱讀。 信息整合可方便讀者 趙劍敏教授表示,大眾閱讀碎片化是社會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人們沒有時間坐下來靜靜讀完一本名著,大家只能抽零碎時間進行閱讀,這導致閱讀變得零碎』。其實,大眾閱讀碎片化的萌芽早已有之。早先的【讀者文摘】【報刊文摘】等文摘類報刊興起就預示了社會閱讀碎片化的到來。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不得不把閱讀時間打碎,而網絡為讀者提供了碎片化閱讀的平台,碎片化閱讀順理成章地進入了人們的生活。 有專家指出,碎片化閱讀之所以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是因為它為讀者和媒體帶來便利。對媒體等信息傳播者而言,碎片化閱讀利於傳播信息。媒體可以打破信息的原有結構,化成一個個知識點以方便讀者;同時也可以對各類信息進行組合,給不同需求者提供不同的閱讀快餐。不可否認,碎片化閱讀比傳統閱讀更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更能滿足當代人的閱讀需求。 碎片閱讀有利有弊 『碎片化閱讀有利於知識普及。 』趙劍敏認為,『媒體把各類知識的精髓、要點挑出來,直接呈現給讀者,省去讀者自己尋找的時間,不僅讀者感到方便,也有利於知識的傳播。 』這些『碎片』包羅萬象,從天文地理到娛樂八卦,甚至許多冷門生僻的知識,都在『碎片』中呈現出來。豐富多樣的內容能讓讀者在短時間內瀏覽大量信息。我們看半小時的微博,可能會了解數十種不同知識,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 『層出不窮的信息和隨時隨地皆可閱讀的特性,是碎片化閱讀的優點。 』 但同時,碎片化閱讀也使讀者在閱讀時太過隨意,而漸漸忽視了閱讀的連貫性和嚴謹性。在零敲碎打的閱讀過程中,讀者往往缺乏思考,有的信息過目即忘,不利於知識積累、傳承。有學者提出,因為信息來得更容易,所以讀者不會珍惜。過去,為了獲得知識,需要翻閱大量資料,而這些翻閱和查找的過程正是拓展知識面、加深印象、傳承知識的過程。但如今,這樣的過程已經難以實現。傳統書刊本身具有一定邏輯性,而碎片化閱讀是雜亂無序的,讀者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為知識。否則,雖然閱讀幾萬字,但獲取的可能僅僅是信息,而很難說是有營養的知識。 來源:解放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