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很多城市的博物館迎來了公眾的『特別關注』――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免費』成了眾多博物館『領銜主演』的招牌。究竟有多少公眾成為這個節日的『經濟受益者』,我們或許很難精準地統計,但是,作為一個文化節日,我更關心的是有多少博物館拿出了務實的措施,為公眾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更大的價值,然後讓公眾與之更加親熱。
我們生長的國度,地大物博,這是從小學到大學課本上經常出現的字句。如果說『物博』重在說明現狀,那麼『博物』就更着眼於歷史和未來。博物館就正是在這歷史與未來之間搭建的文化橋梁。 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我們的記憶,正是對歷史的記錄、學習與總結,而變革則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那麼,博物館及博物館業本身,就是『創造力』的提供者――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境見證物當做基本職責的博物館,為人們提供了開闊、開放的教育與學習平台,提供了激發靈感和創造力的空間與方式。而在這公眾不斷參與、社會不斷變革的過程中,我們積澱了文明與文化,積攢了前行的力量。文化受益需要熱度,廣泛參與創造熱度。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博物館一直作為皇室貴族和少數富人觀賞奇珍異寶的展覽室。18世紀末,西歐一些國家的博物館相繼對公眾開放,博物館的文化功能才得到了新的發展。上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國共同關注博物館的文化承載與教育功能、並大力研究其與人類未來發展關係的同時,確定了『世界博物館日』。在中國,越來越多主題博物館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文化需求。 但是,如何讓人們對博物館更親熱,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親熱親熱,只有『親』才能『熱』。可有時候博物館卻讓人『親』不起來。三十年前,我還在讀小學,去故宮博物院可以待上一整天,除了安靜地參觀、記筆記,還可以出神思考;三十年後,當我帶着孩子去故宮,看到的是擁擠的人潮、喧囂的環境、雜亂的秩序,拿孩子的話說『帶滿腔希望而去,載滿腹受罪而歸,再也不想去了』。三十年間,我們的技術發展了、認識提高了,但是我們的服務和環境,是不是給人們的文化受益帶來更親切的氛圍?去年,在西部某省會博物館參觀民族特色主題展覽,非常震撼,環境幽雅,濃郁的文化氣息讓人受益頗深,且免費。然而講解員慨嘆:一周也就能講上一兩回,來的人太少了!『親』有了,怎樣才能讓好東西『熱』起來,這同樣考驗着博物館業內的管理智慧。沒有熱度的文化必不長久,更談不上良好的發展,博物館也是如此。 一年一度的世界博物館日之後,希望我們不是去淺薄地『喜看遊覽人數增長』,而是在認真思考博物館文化教育功效的同時,讓它與公眾的心,近些,再近些。(趙陽) 來源:成都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