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詬病已久的『中國式題字』又出『最強版』。據本報昨天報道,近日,湖北武當山景區石壁一處連簽6個名字的『到此一游』在網上傳播,被網友們稱為『最強到此一游』,因為其『領銜主演』,竟然是一位83歲高齡的河南籍農村老太太。
儘管年長的當事人已經公開認錯道歉,但幾乎可以斷定,繼中國少年遊客丁錦昊在埃及神廟題字引起輿論口誅筆伐之後,新一輪有關農民題字到三山五嶽的抨擊又將展開。而這一次,公眾的評議在尖刻之餘,還帶有理性的思考和再思考,關注點似乎正在向尋根問底、以及『如何根除這一問題』轉移,這一變化,斯誠可喜。 對於『中國式題字』這一頑疾的成因,有人將其與『中國式過馬路』相提並論,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二者都是下意識所為,是社會規則意識淡薄、甚至完全無視社會規則的結果。另有學者則將『中國式題字』歸因為旅遊消費心態不成熟的問題,屬於『炫耀性消費』之一種。認為抱此心態者,出外旅遊不是為了真正欣賞景觀,而是為了向別人炫耀自己曾經到過許多地方。此說對於那些財大氣粗的暴發戶或許是切中了要害,但對於在武當山題字的這些人來說,顯然是不對症的。蓋因這幾位村民『一輩子就出來這一回』,而且在得知題字被曝光之後,『羞愧得不得了』,並發誓『丟這麼大人,以後再也不出去了』。據此基本可以推斷,他們的旅遊是為了圓夢,其題字是因為懵然無知,用村民在道歉信中的話說,就是『文化低,不知道在景區寫字是不文明』,但決非出於『炫耀』。 在筆者看來,村民不經意中說出的兩個字,恰恰擊中了問題的主因,這就是『文化』。事實上,在隨處可見的『中國式題字』的背後,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傳因子也是如影隨形。當『中國式題字』成為一種病,其病根在於文化,要治這個病,能夠奏效的良藥,恐怕還在於文化。 揆諸中華幾千年文明史,成為中華文化瑰寶的『中國式題字』可謂蔚為大觀。就說刻在名山大川石壁摩崖上的,有泰山刻石、西安碑林、浯溪碑林、會稽刻石等等;又如題寫在亭台樓榭的,蘇東坡的【題西林壁】、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米芾的【多景樓詩】……不一而足,不勝枚舉。中國人有好題字的文化傳統,因為中國文字美、中國書法藝術美,是獨有的國粹;中國人歷來崇尚題字,因為人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會當凌絕頂』之後,往往胸中激盪起文人情懷,題字中常常可見文心、詩情、豪邁氣和憂患意識。『中國式題字』之所以長期被奉為文化精粹,其一是它充分張揚了中國書法的藝術美和文人情懷;其二是它自然形成了一套題詠書寫的規範――只有公認『最優秀的那個人』的作品,才會被題刻於名山勝景或公共場所,與美景相輝映,至於等閒之輩,你就是八抬大轎請他,他也不敢丟醜露怯。這顯然是一種可貴的文化自覺! 因此,當下我們與其說『中國式題字』病了,還不如說題字的某些中國人患了『缺文化』的病。要治好這個病,首先要引導公眾確立社會公德意識、規則意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公眾利用好人人體內潛藏的文化遺傳因子,在因特網時代,也不放棄多寫漢字、多練書法,確保中華傳統文化綿延不絕。其實,那些真正領會了中國文字之美、確立了文化自覺自信的人,是不會不知美醜、不識輕重胡亂塗寫的。當然,對於少數一見美景就手癢的人,筆者也想籲請其到微博、QQ空間等處去留墨寶;抑或,有關景點景區也可專門設置一些供遊客『題字』的牆面,讓那些淪落到只會瞎寫『到此一游』的奇葩,有個迎風開放的地方。本報評論員 李辭 來源:長沙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