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內地頻現『文化認祖潮』 傳承內涵或成『短板』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3-5 11:46|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453| 評論: 0|來自: 中國新聞網

摘要: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從未像今天這般重視,於是,在內地以歷史人物、諸子百家的名義舉辦公祭、文化節及修建文化景區的行爲愈演愈烈,不惜巨資、大興土木幾乎成爲此類活動特有標籤。作爲 ...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從未像今天這般重視,於是,在內地以歷史人物、諸子百家的名義舉辦公祭、文化節及修建文化景區的行爲愈演愈烈,不惜巨資、大興土木幾乎成爲此類活動特有標籤。作爲中國老子文化節活動之一的『道文化的現代詮釋』文化論壇2日在西安舉行,與會者對此展開探討。

近年來,搶占名人資源、舉辦各種類型的名人文化節已經成爲中國不少地區熱衷的活動。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以來,已經有數十個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了類似的『公祭』活動,且排場日趨宏大。

早在2004年河南鹿邑縣就投資6400萬元人民幣開發鹿邑老君台景區;2007年陝西洛南縣規劃投資13億元建立道文化主題的旅遊風景區,同年河南鄭州2007年斥資1.8億元建造106米高炎黃巨像;2008年自稱『老子第二故鄉』甘肅臨洮縣則投資8000萬元建造『老子文化園』並舉辦老子文化節……,由此可見,商業化元素已滲透至各種文化節中。

陝西民俗學會副會長孔正一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紀念先賢、挖掘歷史「名人」背後的人文內涵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但有些地方在興辦名人文化節時,大多顯露了文化「空殼化」的弊病。往往名人文化節被異化爲地方經濟發展的「敲門磚」。增加名人文化節的文化含量,已成爲決策者和節慶操辦者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瘋狂的『文化認祖現象』在中國大陸已逐步演變爲『全武行』,其中包括6省明爭暗鬥『牛郎織女』的發源地;10餘個城市對『梁祝故里』虎視眈眈……圍繞著文化遺產的各種爭奪戰次第展開,硝煙瀰漫。

在當日以『道文化與時代精神』爲主題的論壇上,有關學者在探討道文化傳播、道文化遺址保護開發及道文化與中國社會信仰傳承等內容時,也不無憂慮地指出,老子作爲道家學派的始祖,由他在西安市周至縣樓觀台撰寫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影響中國及世界長達2500年,「老子」本身深厚的文化內涵促使了各地對其的爭奪。

『目前,多數名人文化節慶活動通常求大求全,忽略了主題和特色的提煉。一個名目下串套的多個「展」和「論壇」,讓人眼花繚亂卻留不住印象。』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邢紀彥如是說。他認爲,舉辦名人文化節必須對當地的文化資源、文化底蘊作深入研究和思考,隨便找個名人冠以『文化』之名就搞文化節,反而會偏離應有的價值取向,玷污名人。

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指出,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爲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書法、京劇、武術、詩詞歌賦等遺留外,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爲代表的諸子百家文化則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對中國人起到深遠影響。紀念先賢及其背後的人文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擯棄商業色彩,真正讓公眾了解歷史名人,感受名人的獨特魅力,滿足公眾對文化的實際需求,這才是應有的紀念形式。(冽瑋 張一辰)


來源:中國新聞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