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老百姓的钱,放银行里是负利率,炒股票都赔钱,为什么不能收藏文物呢?这是我们的传统优势。 如果(历史文物建筑)产权是明确可以交易的,可以让某个有钱人买下来,政府只要规定,这屋子不管谁住,里外都不能动,这就可以做到两不误,而不是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后人身上。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王战 买卖文物“行不通” 专家不赞同“买卖文物来弥补文保经费不足”想法 企业或个人可以用资助、赞助的形式,对文保单位及文博事业进行支持,但依靠买卖文物,变更文物的权属,是肯定行不通的,也是于法无据的。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崔学谙对“买卖文物来弥补文保经费不足”的想法表示不赞同。 “文物卖给个人有风险” 崔学谙回忆称,这种想法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被提出过,但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首先,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这在文物权属上就已明确界定。 将馆藏的国有资产转化为个人资产,这种权属变更在法律法规上是行不通的。如果交易给个人,同样存在文物保护的风险,“放在个人手里更加说不清。”崔学谙说,作为文博单位,即便是收藏条件有限,但也必须对于文物的安全负责。藏于博物馆中的藏品,每年都要向财政部门和公安部门上报数量,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而在个人手中,这种监管难以实现,不排除会带来更大的国有文物流失的情况出现。 “支持文博可直接捐款” 崔学谙说,目前对于热心支持文博事业的企业和个人,可以采取捐赠或赞助的方式进行。对于支持文博事业的企业和个人,一些文博机构也采取授予表彰证明、挂牌说明等方式进行表彰,让更多的公众知晓这一行为,铭记在文物保护的历史当中。 (金煜 王佳琳) 来源:新京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