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景洪12月22日電(胡遠航)『任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不能靠行政權利來強制性地傳承。』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馬大正,在此間召開的『中國十大邊疆重鎮』高峰論壇上如是表達了他對民族文化傳承誤區的看法。
『對於邊疆地區而言,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關乎整個地區的文化認同,乃至國家認同。』馬大正表示,沒有文化認同的國家認同是脆弱的,而邊疆地區在分分合合何過程中還能將文化真的傳承下來,最關鍵的是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認同。處理好文化傳承,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關係是非常緊迫的問題。 馬大正稱,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優秀的內涵,但在實際的傳承與創新中,往往存在不少誤區。不能為了傳承而光說好,不客觀指出它的不足。同樣,任何民族文化,必須通過本民族的文化精英和民眾通過實踐來創新和傳承,而不是簡單地依靠行政權力的參與。 馬大正表示,政府在傳承文化的工作中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有些已經不符合實際生活的民族文化,強制性地要求保留原汁原味是不可能了,不妨換另外一種場合保存下來,比如留到博物館裡,在民俗村展示,或者通過創作展現在舞台上。 馬大正的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認同。中共延吉市委常務副書記吳健稱,依靠行政權力強制性地讓某種民族文化保留其原汁原味是不現實的,一意孤行最終面臨的是死亡。只有依靠民間的力量,在開放中創新,才能換來復興。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對行政權力參與民族文化傳承工作保有謹慎的樂觀態度。他表示,傳承某一民族文化不應過分強調它的先進性,應該理性對待其好壞及發展。同時,也不應過分強調血統,在構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時,應把邊疆文化、民族文化包容進去,而不是把主體民族的東西強加給別的少數民族。(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