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柏连松先生,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满面红光、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经年近耄耋,且至今还坚持每周出诊查房、教学带徒、指导手术等。 作为中医肛肠科的一面旗帜,已经退居二线的柏连松仍然一号难求,这在三十多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当时学生们不愿做痔科医生,会被看不起。”如今,作为我国中医肛肠科学的奠基人,出身中医外科的柏连松在继承并改进创新诸多传统中医疗法的基础上,开创了现代中医肛肠科先河。 师从名家主攻肛肠 柏连松生于1936年,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第一、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曙光医院中外科、肛肠科主任,卫生部新药评审专业会主任委员,全国肛肠学会副会长,《中国肛肠病杂志》副主编,全国痔病专题组组长。 柏连松早年师从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中医外科名医夏少农教授。夏氏外科诊疗方法独树一帜,并在疾病谱不断变化时开创新的治疗方法,故而自成一派。1954年,18岁的柏连松拜在夏少农门下,成为夏少农的大弟子,这一学就是40年。 40多年的跟师学习,让柏连松在与老师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中学到很多。那时候,中医外科的治疗范围很广,包括肝胆病、肿瘤、五官、皮肤、肛肠等,以及部分骨科,每天要看100多个病人。 1960年,柏连松进入龙华医院外科工作,1961年以优异成绩从上海市中医进修班毕业,1962年调至曙光医院中医外科,后专攻中医肛肠病学。说起为何会选择肛肠病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柏连松笑言,自己也是“临危受命”。“当时,上海的痔科在国内小有名气,但是手术的痛苦很大,而且肛肠病治疗范围非常局限,没有医生愿意从事肛肠科工作。而门诊医生年龄偏大,夏老就叫我去负责这个摊子。”柏连松说。 在从事中医外科、肛肠科的50多年中,柏连松长期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将中医传统方法与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相结合,创立许多有特色的治疗新方法,研发新药,使中医肛肠科得到重大发展。 立足传统不断改进 俗话说“十人九痔”,肛肠病尤其是痔疮的发病率非常高。作为夏氏外科的传人,柏连松在总结吸收传统特色疗法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改进,创立了自成一派的中医肛肠系列治疗方法和药物。 以肛门瘘管治疗为例,夏氏外科最早祖传挂线疗法。这一方法虽然远期效果好、不易复发,但病人较为痛苦,且容易引起并发症。对此,柏连松发明“双线切挂法”治疗各种高位复杂性肛瘘,既简化操作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又避免复发、减少并发症。 近年来,柏连松仍在不断探索,在原有手术基础上又创新出“隧道法”,完全改变了高位肛瘘的传统治疗认识,契合现代医学进展,治愈率高,对肛门括约功能的影响小,使该病的治疗方法更趋完善。 通过数以万例的临床实践,以及操作技术的改进、药物的筛选,柏连松研制出“曙光Ⅰ号”注射液,制定出分三步注射的方法治疗各种内痔。这种方法不仅痛苦少、无并发症,而且基本上达到一次治愈,病程仅为1周左右。 1986年,柏连松研制用于治疗内痔止血消肿的“消痔锭”,有效率达94%以上,获得上海市优秀中成药新产品二等奖,并被载入《中国药典》。“消痔锭价格便宜效果好,深受患者欢迎,当时每年单这一个药就能卖出1000多万元。” 柏连松还先后研制发明了长麻Ⅰ号、熏洗Ⅰ号、柏氏痔科治疗仪等。他主持的“炎宁灌肠液治疗非特异性结直肠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痔科熏洗方抗炎、生肌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上海市科学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自立门户知难而进 柏连松回忆说:“将肛肠科独立出来并非易事。当时上海中医药学会的老先生很反对,他们认为痔科应属于中医外科的范畴,没有必要另外办一个肛肠分会。实际上,当时全国已经形成新的中医肛肠科发展趋势,肛肠科脱离外科独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打天下”的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柏连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去北京出差时,坐过马车、驴车,晚上睡过公共澡堂、学校课桌。即使条件再艰苦、搞科研几乎没有经费,他依旧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1982年,柏连松牵头成立了上海中医药学会肛肠学科分会。分会将中西医的名医吸收进来,自编包括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和西医解剖学等知识的讲义。柏连松从来不排斥西医,不少西医大家都是他的很好的朋友,常常在一起探讨业务。“中医应该‘洋为中用’,利用现代科技、检测手段来丰富我们自己,在治疗手段方面,就应该以中医特色方法为主,多在中医手段上动脑筋。” 中医肛肠科逐渐从中医外科中独立出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柏连松在传统中医痔科的基础上,将肛肠科的定义从肛门扩大至回盲部,包括痔疮、肛裂、肛瘘、肛周疾病、炎症性肠病、大肠肿瘤等,实现“小肛肠”到“大肛肠科”的转变。 学会成立后,柏连松开始创办全国肛肠学科提高班,8届培训班培养了全国各地300多名学生,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中医肛肠科的中坚力量。 多年来,柏连松的临床和教学从未间断。他主编、参编了《简明肛肠病学》、《实用中医肛肠病学》和《中医肛肠科学》等多部著作,及《痔肛裂肛瘘》、《柏连松谈肛肠病》等科普著作,其中《中医肛肠科学》被上海市卫生局指定为肛肠科住院医师培养丛书之一,《实用中医肛肠病学》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应邀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学术报告。 2006年柏连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中医肛肠专业名专家”称号,2008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中医肛肠学科有突出贡献名专家”称号等。 尊师重道树立榜样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我18岁跟随夏老学医开始,我们已有四十年的交情,直到夏老临终前一直由我照顾,我当科主任时,夏老还经常骂我。”柏连松说,和老师工作、生活在一起,就如同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般。柏连松的忘年之交、国医大师颜德馨对他评价道:“柏老对自己的老师生前生后的照顾让我们很受感动,也一直被同道称颂。尊师爱道是医德的重要方面,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颜德馨说,柏连松医技高明,也很有中医特色,对患者非常负责,同道相处也十分谦虚,经常拿出一些内科问题向同仁讨教。“我与他是忘年之交,虽然我岁数比他大很多,但我非常尊敬他。” 在尊师重道方面,柏连松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说法不应是中医界的现象,作为老师,他始终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所学所感授予学生。于此同时,柏连松也希望学生能在跟师临床的过程中更勤奋认真一些,出师后也要常常看望老师,而不是有事才想到老师。 柏连松对现在中医药事业尤其是中医肛肠科的日益繁荣十分欣慰,但同时也有担忧。他说,虽然现国家和医院都重视、科研经费也多了,但“现在医生的临床考核指标压力非常大,科研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少。” 中医很多好的方法、方子失传,这也让柏连松倍感惋惜,“过去中医外科用药非常讲究,比如用麻油、籽油、猪油等调敷效果都不一样,现在的中医医师能用的方法比以前少了太多了。”仅夏氏外科过去效果很好的几十种药方,现在还能开得出来的也就剩下十多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疗法和药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近年专门成立了“柏氏肛肠科”,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中医疗法逐渐在这里找回生机。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