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雲南白藥『烏頭鹼事件』、四磨湯『檳榔入藥』之後,同仁堂多種中成藥含有硃砂的報道又掀起風波。近期,多家中藥企業的藥品相繼遭受質疑,中藥『毒性』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傳統中藥材安全性日益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5月25日,中國中藥協會、中華中醫藥學會共同舉辦的中藥安全性座談會在京召開,相關專家認為,中藥含有毒性成分,未必有害,要辯證看待中藥毒性,正是中藥的『毒性』糾正了人體的『偏性』,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硃砂合理使用可保證安全 『硃砂毒性並非現在才發現,硃砂是藥品,所以用食品的標準去判斷其毒性是不合適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梁愛華教授說,很多人對硃砂的性質並不清楚,硃砂由硫化汞組成,溶解度低,很難被人體吸收,它的毒性主要來源於可溶性的汞,即溫度過高而分解產生游離汞。 梁愛華進一步解釋,『硃砂的毒性與使用、劑量、質量都有關,出現的中毒現象多為使用不合理,超量、超時使用。藥典對其制定了相應標準,按照安全劑量、用藥時間服用,不會引發毒性反應。』 北京中醫藥大學高思華教授介紹,硃砂通過炮製減少毒性,現在市面上含有硃砂的中成藥基本上都是複方,複方成分均已經過炮製、配伍,有嚴格劑量限制。在臨床使用時,含有硃砂的藥品大都用於急性病症,起鎮靜清熱作用。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兒科徐榮謙教授強調,中成藥不能擅自購買,需要辨證後使用。中藥的四種劑型丸、散、膏、丹中很多都含有硃砂,丹劑在兒科用藥非常普遍,很多散劑中也存在含有硃砂的藥,如小兒牛黃散等。『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在臨床當中發現服中成藥出現重金屬毒性反映的情況。』 中藥安全性已被充分認識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季紹良提供了一組數據,根據原國家藥監局統計,2012年化學藥品產生的不良反應佔81.6%,中藥不良反應佔17.1%,生物製劑佔1.3%。『數據說明,我們不必為中藥出現不良反應過分大驚小怪,但也不能視而不見,需要正視這個問題。』『現在有一種誤解:中藥基本上是天然的、無毒的,西藥毒副作用大。所以一旦出現關於中藥毒副作用的信息,社會備加關注。』 『中藥與任何藥品一樣,都存在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這是不可迴避的問題。』中國中醫科學院葉祖光教授認為,過去長期認為可能是安全的藥物,在現代醫藥衛生領域先進技術、檢測手段下逐漸得到辨識,這是醫學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情況。 他介紹,中醫藥作為傳統醫學,在其自身理論和方法上都非常重視藥品用藥的安全性和毒性。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根據藥物的無毒、有毒把中藥分為上、中、下三品,專著還明確提出配伍禁忌和配伍減毒思想。 『我國自「九五」以來就開始重視中藥安全性問題,開展了相應的毒理學研究工作,解決了許多困擾着合理安全用藥的臨床問題。現在很多企業不僅做中藥新藥研發,而且更加重視藥品安全性評價,對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主動意識都在不斷增強。』 企業應加強臨床基礎研究 季紹良認為,企業是責任的主體,當新問題出現時,不應簡單用國家標準和醫藥文獻來解釋,而應分析自身藥品,從自身找責任,主動解決問題。傳統藥物處方需要保護,但也不乏成方中的某些藥品已經不適宜現代藥品使用。首先要考慮存在毒性的藥物在處方中有無必要,是否有可替代藥品。有關企業作為責任主體的觀點得到了諸多專家的認同。 研討會上,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謝鍾、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民族藥檢定所所長馬雙成等與會專家表示,雖然目前口服用藥含硃砂的藥品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但也要全面認識硃砂的藥性和毒性,希望政府與醫療機構做正確的引導,加強科普宣傳,同時要以企業為主,秉承中醫藥的傳統,根據新形勢不斷加強中藥安全性研究。 『醫療安全重於療效是我們形成的共識。對於中成藥含硃砂的問題要有科學的態度,盲目封殺是不科學的,臨床基礎研究很重要。』徐榮謙說。 新聞背景: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同仁堂旗下牛黃千金散及小兒至寶丸被曝硃砂成分含量分別是17.3%及0.72%,前者超國內標準,後者則遠超香港標準。同仁堂在5月22日的聲明中承認其中成藥含有硃砂。聲明解釋,硃砂為常用傳統中藥材,現行的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有收載。 聲明稱,同仁堂中成藥中使用硃砂『與其他重要配伍治療疾病,符合中醫配伍理論。』而針對硃砂含汞,聲明堅稱,含硃砂中成藥均符合藥典處方等國家藥品標準,『嚴格按照國家藥品標準加工、生產和銷售』,並稱『患者遵醫囑按照藥品使用說明書服用是安全有效的』。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