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當時在場的有齊君的寵臣,那人的特點正是『美鬚眉』,所以齊君對子思說:『假如相貌可以交換,我可以將他的鬚眉送給你。』子思則說只是擔心不能繼承前人的美德,並不擔心『毛須之不茂』。可見,不僅孔子『生無鬚眉』,他的孫子子思也『毛須不茂』。 以前,人們往往以【孔叢子】為偽書而將這些材料置之不理,現在看來事情並不這麼簡單。該書雖然不可都當作『真正的史實』,但像孔子祖孫有無鬚眉這樣的重要事項,恐怕不會空穴來風。在後世畫像中,晚年的孔子好似一位美髯公,那麼,在『四十九表』中一定會有所表現。而事實上,人們搜腸刮肚地為『四十九表』湊數,竟然也沒有這一『表』。 人們通常看到的『孔子行教像』最早出於唐朝著名的宮廷畫家吳道子,但他似乎並沒有認真查考資料。另一方面,受【孔叢子】偽書說的影響,以後的孔子畫像便以訛傳訛,使孔子畫像、雕像都濃眉長髯。實際上,前人也指出孔子沒有鬚眉,如明陳繼儒【群碎錄】、清杭世駿【訂訛類編】就說:孔子無須,今像多須,誤。 孔子『文武雙全』不是虛言 孔子通於射箭、駕車,尤其擅長駕車。孔子父親曾經手拖下落的城牆懸門,當時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詩句誇讚他。孔子與他父親一樣勇力過人。 說到孔子、儒家,人們往往與拱手、作揖、行禮之類聯繫起來,以往的學人也都這樣解說,如【說文解字】說:『儒,柔也。術士之稱。』『儒』本來是指以教書相禮等為職業的一種人。由此,人們往往將『儒』與『柔弱』相聯繫,好像孔子也應該是一位文弱的人。 孔子以前乃至孔子時代,『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是人人必修的『小學』,按照【大戴禮記・保傅】的說法,那時,孩童至『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春秋時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決定了戰爭與祭祀一樣為人人關心、關注,人人必須懂得射、御,學會射箭、駕車。 孔子教授學生的『六藝』乃是『大學』的主要內容,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科目,是所謂『大藝』、『大節』。孩子到十五歲左右,就應當學習做人與社會管理,這便是【大戴禮記・保傅】所說的『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履大節』。『六經』與『六藝』不同,被稱為『六經』的【詩】【書】【禮】【樂】【易】【春秋】應當是孔子為這六種科目所編定的教科書。孔子以『六藝』教人,是為了教化社會人心,顯然,這與學習射、御沒有任何矛盾。 孔子是一位博通的人。有人評論孔子,說他『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聽後對弟子們說:『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說明孔子通於射箭、駕車,尤其擅長駕車。【淮南了・主術訓】則說:『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宏,勇服於孟賁,足攝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孟賁是『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兕虎』的著名勇士,傳說他力大至『生拔牛角』,而孔子之勇『服於孟賁』,不難察見孔子之勇。『足攝郊菟』是說孔子奔跑能追上郊外的野兔。應當就是【呂氏春秋】說的『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他『力招城關』應有根據。孔子父親曾經手拖下落的城牆懸門,當時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詩句誇讚他。孔子與他父親一樣勇力過人。 孔子希望嚮往天下大同,要求人們仁愛禮讓。但現實中的孔子頭腦清醒,絕不迂腐。他也懂得『文事』與『武備』之間的關係,齊、魯兩國在夾谷會盟,孔子力主帶兵前往,才使得齊國的陰謀未能得逞。孔子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反對專注於兵戰問題。衛靈公向他請教這方面的問題,他就很不耐煩,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在治理邦國上,孔子主張『足食』、『足兵』、『民信』。如果實在要放棄其一,孔子認為應當『去兵』。只留一者,也應當是『民信』,因為『民無信不立』。 孔門師徒希望『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但是戰爭畢竟不可避免,所以他指出,如果不對百姓進行訓練,不懂得戰爭之術,就讓他們上戰場參加戰鬥,無異於拋棄他們。據【孔子家語・正論】的記載,孔子弟子冉有為季氏帶兵打仗,取得勝利。季氏問他軍旅的知識從哪裡來時,他說『學之於孔子』。冉有認為孔子乃是『大聖』,其學無所不包,『文武並用兼通』。【呂氏春秋】說孔子『不肯以力聞』,但他文武雙全卻是沒有問題的。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