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陽修看來,討論王朝正統問題必須注意王朝的『興廢之際,治亂之本』,要認真『究其興廢,跡其本末』,〔19〕不能以主觀好惡或表面形式來判定。自班固撰【漢書】,置贏秦於閏位,歷來論秦之歷史地位,多為貶斥。歐陽修則不然,他考察了歷史的盛衰變化、王朝更迭以及秦由小到大、由弱而強的歷史過程,指出:『堯、舜、夏、商、周、秦皆出於黃帝之苗裔,其子孫相代而王,堯傳於舜,舜傳於禹,夏之衰也,湯代之王,商之衰也,周代之王,周之衰也,秦代之王,其興也,或以德,或以功,大抵皆棄其弊而代之。』〔20〕在這裏,歐陽修指出歷史上的王朝更迭,都是因為前朝出現了『衰弊』,後之興起者『棄其弊而代之』,具有『承弊易變』的歷史哲理。歐陽修思考自然、社會變化時有一個基本出發點,那就是『【周易】否泰消長之卦』,〔21〕認為『物極則反,數窮則變,此理之常也』。〔22〕歐陽修用這一思想考察歷史興衰,指出秦承周之弊而代之,是合乎『天理自然』的。他還特別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雄的事實,認為秦在這一歷史時期,採取了得力措施,努力發展壯大,『始秦之興,務以力勝』,靠的是功業。歐陽修還指出,後儒因痛恨秦始皇『任法少恩』、『非古自是』,進而貶低秦的歷史地位,是因人廢事。他說:『夫始皇之不德,不過如桀紂,桀紂不能廢夏商之統,則始皇未可廢秦統也。』〔23〕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歐陽修已不僅僅是為秦爭正統,而是用歷史學家的眼光,從功業的角度肯定了秦的歷史地位,見解非一般士人可比。
自晉以後,人們對魏的正統地位一直爭論不休,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怎樣看待魏國歷史地位的問題。歐陽修指出,東漢自和帝、安帝開始衰敗,到桓帝、靈帝時國力大壞,『其衰亂之跡,積之數世,無異三代之亡也。』在這種情況下,『豪傑並起而爭』,在道德上並無高下之別,這樣就要『較其跡』,看其功業了。三國中魏勢力最強,且代漢而起,當然應為正統。歐陽修又用歷史類比的方法,指出『魏之取漢,無異漢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24〕進一步肯定魏的歷史地位。 歐陽修寫【新五代史】,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確定五代的歷史地位。宋太宗時,李P等人編五代年號,把梁歸入僭偽,朝廷所用的崇天曆也黜梁的建號。對此,歐陽修認為『不可不辨』。他認為後梁固然不得為正統,但也不能稱之為『偽』,『於正統則宜絕,於其國則不得為偽』。〔25〕從而在撰寫【新五代史】時,為後梁在內的五代之君列【本紀】,給五代歷史以應有的地位。歐陽修寫【新五代史】『不偽梁』的史法受到世人譏評,認為他獎勵篡逆之君有失【春秋】之旨。對此,歐陽修進行了辨駁,指出【春秋】對篡弒之君仍稱之為『君』,【新五代史】不違背【春秋】史法;五代之君皆為賊亂之君,如果單單『偽梁』,顯然不合適;再者,梁雖不是正統,但從功業上看,梁有轄土,有吏民,有社稷,行使生殺予奪大權,因而也不能稱為『偽』。需要注意的是,歐陽修在此為【春秋】大義作了新解,他說:『聖人之於【春秋】,用意深,故能勸戒切,為言信,然後善惡明。夫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其實嘗為君矣,書其為君。其實篡也,書其篡。各傳其實,而使後世信之。……【春秋】於大惡之君,不誅絕之者,不害其褒善貶惡之旨也。惟不沒其實以著其罪,而信乎後世,與其為君而不得掩其惡,以息人之為惡。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後知予不偽論之旨也。』〔26〕歐陽修認為『不沒其實』,按照歷史實際處理歷史記載,才是【春秋】真意。實際是君,就記為君,實際行篡,就記為篡,這樣才能傳信於後世,達到懲惡勸善的目的。歐陽修以『不沒其實』作為【春秋】大義,並以此解釋歷史上的統閏偽正,衝破了北宋『【春秋】學』的樊籬。 總之,歐陽修的正統論注重從道德、功業兩方面去考察王朝歷史地位,把道德評價與歷史評價結合起來,言人事而棄神學,重理性而摒迷信,並指出正統有續有絕,中國歷史上存在着『王道』無所歸的歷史時期,這些認識在史學上都是有價值的,反映了歐陽修史學思想的進步之處。 (三) 從史學思想的角度看,歐陽修的正統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一,儘管歐陽修指出了正統的三種類型,創立了絕統說,但是在運用正統這一理論解說歷史時仍不免陷入自相矛盾。比如三國時期,歐陽修從功業的角度指出魏為正統;南北朝時期,北魏與東晉並立,歐陽修卻認為是絕統。同樣是分裂割據、互不統屬的時代,為什麼有的正統有所歸,而有的是絕統呢?從歐陽修的論述中,我們明顯看到他不能自圓其說,可以說,歐陽修論正統,實際是想尋找一條能合理解釋王朝更迭、治亂興衰的路徑,他本人對傳統正統觀確有很大突破,但終因囿於正統,不能擺脫,使自己的歷史解釋又陷入了矛盾。 其二,和司馬光對待正統的態度相比,歐陽修的局限性就更明顯了。司馬光對正閏之說基本上是持批評態度的,認為『正閏之論,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義,確然不可移奪者也』,『非大公之通論也』。〔27〕故而他提出自己編撰【資治通鑑】,『止欲敘國家之興衰,着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非若【春秋】立褒貶之法,撥亂世反諸正也。正閏之際,非所敢知,但據其功業之實而言之』。〔28〕司馬光重國之興亡,民之休戚,以『功業之實』論定王朝在歷史上的地位。這種功業論的觀點是比較尊重歷史事實的,可說純粹是歷史家的眼光。而歐陽修在功業之外,還拖着一條長長的『道德』的尾巴,在看待歷史問題時就不如司馬光開明了。 應當看到,歐陽修的正統理論在當時及後世影響很大。蘇軾、朱熹以及元、明士大夫,很多人都受他的影響,並在他尊王、大一統、君臣名分的基礎上增加了諸如『華夷之防』等內容。蘇軾承襲歐陽修對正統的理解,說:『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29〕並從名與實的層面上進行了歸納論證。朱熹則受歐陽修『絕統』說的影響,創『無統』說。在他看來,周秦之間、秦漢之間、漢晉之間、晉隋之間、隋唐之間、五代等六個時期,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統,屬『無統』時期。元儒王元、危素、明儒方孝孺等人也都闡發『絕統』說,並加進了明顯的『華夷之防』觀念,從而影響到元、明兩代史書的編撰。比如元代修遼、金、宋三史,就圍繞三史的正統問題展開了長時期的討論,最後才由脫脫拍板,定下了『三史各與正統』的修撰原則,從而保證了三史的順利修成。歐陽修通過系統地闡述正統理論,並將它導入史學領域,影響之大,於此可窺一斑。(作者:王記錄 閆明恕) 註: 〔1〕〔2〕梁啓超【新史學・論正統】,【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九。 〔3〕〔4〕【冊府元龜・帝王部・總序】。 〔5〕【河南先生文集】卷三【河南府請解投贄南北正統論】。 〔6〕【樂全集】卷十七【南北正閏論】。 〔7〕〔8〕〔11〕〔13〕【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十六【正統論上】。 〔9〕〔10〕〔19〕【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五十九【原正統論】。 〔12〕【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十六【正統論・序論】。 〔14〕〔17〕〔25〕【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十六【正統論下】。 〔15〕【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五十九【東晉論】。 〔16〕〔24〕【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五十九【魏論】。 〔18〕【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五十九【明正統論】。 〔20〕〔23〕【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五十九【秦論】。 〔21〕【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四十二【送張唐民歸青州序】。 〔22〕【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十七【本論下】。 〔26〕【新五代史・梁本紀第二・太祖下】。 〔27〕〔28〕【資治通鑑】卷六十九【魏紀】一。 〔29〕【蘇軾文集】卷二十一【後正統論】。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礻』加隼 來源:光明網理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