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發展了老子的學說,提出『萬物一體』『道通為一』的思想。『夭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形全精復,與天為一』(【莊子・達生】)。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論。莊子認識到了人和自然的統一性,他認為回歸自然,順應自然,『順物自然而無私容焉。』是人生最明智的選擇,在【莊子・應帝王】)中他講了一個『混沌鑿七竅』的故事。這是一個『以人滅天』的例子,人類想用強力變更或改造自然以符合自己的意願,結果只能導致自然本身的死亡,這對於現代工業文明造成的人類中心主義是一個有益的警示。
2.『知常、知止』的生態準則 知常,也就是知『道』,知本。老子說:『知常則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德道經・十六章】)常是自然規律。莊子把『常』解釋為:『莫力之為而常自然。』(【莊子・天地】〕遵循這種自然規律就能『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莊子・繕性】。如果違背自然之常而肆意妄為就會導致凶災。 和『知常』相聯繫的是『知止』。老子說:『知止可以不殆。』(【德道經・三十三章】) 『知止』是要認識到人的行為應該有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危險。在人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中,這個認識是十分重要的。自然生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現代系統論認為:一個系統可以在一定閡值內波動而保護平衡,超過這個值,系統就會崩潰。自然和社會系統都是如此。『知止』就是要求人在利用自然時必須限制自己的欲望,有所為,有所不為。『知止』表現在人的行為是『不妄作』,表現心理上是知足。老子說:『知足者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德道經・四十四章】。從反面說,人類對自然的破壞總是源於人的欲望『不知足』。『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德道經・四十六章】)現代世界的資源危機、能源危機與發達國家形成的浪費型消費模式有密切關係。人類如果不對自己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進行一定的限制。就不可能建設一個人和社會、人與自然共同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關係。所以老子提倡:『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德道經・二十九章】)明智的人應該去掉奢侈浪費,去掉那些極端過分的行為。 道家的『知止』『知常』,為現代人從哲學的事業正確的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提供了豐富多才的文化資源。 3.道家崇尚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念 道家哲學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崇尚自然,與生態文明的價值觀是相通的。現代社會人們為什麼把追逐富貴名利作為幸福?道家對這個問題有十分獨到的見解。【列子・楊朱】借楊朱與孟氏的對話說:『人為什麼要名?』曰:『以名者為富。』既富之後為什麼還不停止?曰:『為死』。人既死要這些有什麼用?曰:『為子孫』。所以人們『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為的是升官發財,福壽雙全,子孫發達,這種欲望驅使人們不斷奮鬥,永不滿足。這種欲望實際上是人生存的生物本能的發展。它的存在無可厚非。但這種欲望的過度膨脹卻會對社會,對自然以至對個人自己造成危害。老子就此對人發出警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持而盈之,不如其己』。貪得必失,這是社會生態的一個規律。『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德道經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那些拼命追逐富貴名利的人,往往從個人的私慾出發,不顧他人的利益,不顧社會的整體利益。不能以一種遠大的胸懷來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結果必然是受到他人的報復,社會的報復,自然的報復,『自遺其咎』。 莊子學派把這種價值觀發展為『重生輕物』和『法天貴真』的思想。『重生』是重視生命的價值,『輕物』就是輕視物質的享受,也就是輕視富貴名利的追求。人世間基本觀點『不以所用養害所養』。(【莊子・讓王】)川物質財富本來就是用來養育生命的。如果把物質財富當作人生的目的而把生命作為追求財富的工具,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能養生者,雖富貴不以傷其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人居高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之輕身,豈不惑哉!』(【莊子・讓王】)人類自進入階級社會,追求物質財富,成為普遍的價值取向。其出發點最初只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能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這是它積極的作用。但其負面作用卻不容忽視:它是人類各種爭奪、戰爭、殺戮的主要根源。道家從人的生命存在的角度,認為這種追求是『危身棄生以殉物。』道家提倡『身重於物』提倡生命自身的價值,對於那些追名逐利而喪失自我的人無疑是敲響了警鐘。 『法天貴真』是提升人的精神生命或理想人格的價值。『法天』也就是『效法自然』,『貴真』是尊重真實的生命,即是人性之真。『真有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碌碌而受變於俗,故不足』(【莊子・漁夫】)愚人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義,溺於人情俗務,殉物無厭,所以永遠也感到不滿足。明達人能夠知生命之真,也就能達到與自然精神合一的境界。『至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虛無恬淡,乃合天德』(【莊子・刻意】)合天德的境界不是儒家說的道德境界,而是一種自然審美境界:『備於天地之美』。 同樣是崇尚自然,老子重點闡述人與自然的正確關係,人世間行為的正確原則。莊子則以回歸自然來獲得人性的自由,或者說克服社會環境所造成的人的異化。道家崇尚自然的價值觀,『道通為一』的整體自然論,『知常、知止』的生態準則,在中國哲學、科學和文化中產生了深遠影響,它的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是今天生態文明建設的智慧源泉。 總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以東方人特有的仁慈與睿智,用整體的、有機的和辨證的思維方式,憑藉直觀的生命體驗,思考和感悟人與自然的休戚相關、生死與共的關係,形成了其獨特的東方生態智慧。在天人失和、環境危機日益嚴峻的今天,重視和挖掘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倫理價值,對於我們今天正確看待生態環境問題,啟發人們對十七大所提出的『生態文明』的思考,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孫世甲) 來源:學術研究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