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西學科分類之間確有一些難以彌合的差異,而時人認知中新舊中西的對立和衝突使"調和"變得困難;且"國學"本身也有其內在的缺陷,從清季國粹學派開始就有排斥歷代學術主流而從邊緣重建"國學"統系的傾向(雖然其"國學"又以包容寬廣爲特色);25 但一個並非枝節的原因是其風行時間畢竟太短,"國學"或"國故學"終未能形成自身的學術典範,在學科認同上缺乏一個廣泛接受的界定。而正是國學與西式學術分科未能成功銜接這一點,成爲當時及稍後一些人主張"國學"不成其爲"學"的立論基礎,這方面的發展只能另文探討了。
注釋: 1.學術超越的觀念在新文化運動前期甚得提倡,但顯然受到五四學生運動的有力衝擊;或正因此,在20年代初的"科學與人生觀之爭"中,學術超越的觀念反得到較前更有力的提倡,這一趨勢要到"九一八"之後才有較大的改變,詳另文。 2.章學誠:【史考摘錄】,收入倉修良編【文史通義新編】,上海古籍書店,1993年,339頁 3.鄭振鐸:【且慢談所謂"國學"】,【小說月報】20卷1號(1929年1月),12頁。詳細的討論參見羅志田【新舊能否兩立?二十年代〖小說月報〗對於整理國故的態度轉變】,【歷史研究】2001年待刊;【從治病到打鬼: 整理國故運動的一條內在理路】,【中國學術】,2001年2期。 4."學術"與"國家"的關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實際存在的,多大程度上是人們認知中的,不是簡單說得清楚,本文相對側重後者。 5.參見羅志田【溫故知新: 清季包容歐化的國粹觀】,【中華文史論叢】2001年待刊。 6.錢穆已注意及此,參見其【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嶽麓書社,1986年,1頁。 7.錢玄同:【刊行〖教育今語雜誌〗之緣起】,【錢玄同文集】,第2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312頁。 8.不過這也可能是章太炎和"宗旨"的實際撰寫者錢玄同的觀念差異,錢氏或真存此見,他在1908年9月30日的日記中說:"凡文字、言語、冠裳、衣服,皆一國之表旗,我國古來已盡臻美善,無以復加,今日只宜奉行"。他當時正主張"存古",並確實將"存古"界定爲保存那些因時勢不同而"不適宜於今者",以使後人得以"追想其祖宗創造之豐功偉烈"。轉引自楊天石:【振興中國文化的曲折尋求--論辛亥前後至"五四"時期的錢玄同】,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科研局等編【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下冊,993-994頁。 9.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收其【史料論略及其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46頁。 10.傅斯年致朱家驊[抄件],(1940年7月8日),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檔案",承杜正勝所長惠允使用。 11.傅斯年:【毛子水<國故和科學的精神>附識】,【新潮】,1卷5號(1919年5月1日),上海書店1986年影印本,745頁。 12.本段與下段,毛子水:【國故和科學的精神】,【新潮】,1卷5號,731、733-735、743頁。 13.本段與下兩段,胡適:【<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胡適文存二集】,亞東圖書館,1924年,卷一,11、14、1-2、20-21頁。胡適在【宣言】中對國學所下的定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同仁的看法,參見逯耀東:【傅斯年與<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1996年11月),243-244頁;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爲中心的探討(1922-1927)】,台北政治大學,1999年,226-245頁。 14.按此時胡適正大力提倡"整理國故",並希望青年參與;但幾年後他又改變了態度,轉而主張青年應多從事自然科學,不必走整理國故這條"死路",說詳羅志田【新舊能否兩立?二十年代〖小說月報〗對於整理國故的態度轉變】,【歷史研究】2001年待刊;【從治病到打鬼: 整理國故運動的一條內在理路】,【中國學術】2001年2期。 15.鄭伯奇:【國民文學論(下)】,【創造周報】,35號(1924年1月6日),6頁。 16.本段與以下數段,曹聚仁:【國故學之意義與價值】、【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1925年12月),許嘯天輯:【國故學討論集】,上海書店影印群學社1927年版,第1集,50-51、60-61、90-93、73-74、88、84-85頁。 來源:人大國學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