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作爲【武經七書】之一,在我國兵學史上占有極爲重要的地位,其體系之完備、內容之豐富,均爲古代兵書中所少見。關於【六韜】一書的成書時代,歷史上曾出現過七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至今爭論尚未平息。這裡,對此分別加以介紹和分析。
一是姜太公自著說。【六韜】舊題姜太公著,並且自始至終是以姜太公與周文王、周武王問答的形式寫成。蔣伯潛【諸子通考】據此認爲,【六韜】成書於商末周初。筆者認爲,姜太公本人既是傑出的軍事思想家,又是西周王朝的開國功臣和齊國政權的創建者,對於軍事理論,確應有不少言論並被後世之言兵者所推崇。但今本【六韜】似乎不可能是商周之際的作品,僅從書寫條件來看,那個時代就很難完成這種篇幅的兵書。 二是魏晉以後人假託說。【六韜】書名在【隋書・經籍志】『兵家』類中始見著錄,而在【漢書・藝文志】『兵家』類中卻沒有,僅在『儒家』類中著錄有『周史【六|】六篇』。明清一些辨偽學者就質疑其爲魏晉以後人假託。唐代學者顏師古在【漢書・藝文志】注中指出:【六|】『即今之【六韜】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字與韜同也』。自漢代以來,【六韜】一書一直在流傳著,並無另外名叫【六|】的書同時存在。因此筆者認爲,顏師古的註解是正確的,【六韜】絕非魏晉以後的人所作。 三是楚漢之際作成說。由於漢代以後【六韜】已有著錄線索,而先秦時期其來源不明,宋代羅泌於【路史・發揮・論太公】中提出:『要之楚漢之際好事者之所撰。』清代崔述也說:『必秦漢間人之所偽撰。』筆者認爲,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中與【六韜】同時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等都是先秦兵書,【六韜】當也不例外。在【淮南子・精神訓】、【莊子・徐無鬼】和【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章中,分別提到了【豹韜】、【六|】、【太公陰符】都可作爲證據,說明【六韜】並非成書於楚漢之際或漢代。 四是秦代成書說。【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述,秦末『圮上老人』授給張良【太公兵法】。今人張烈認爲此【太公兵法】不是【三略】,而是【六韜】。至於【六韜】之名,是張良在整理兵書時所改定的。筆者認爲,【六韜】書中多次提到車兵、騎兵、步兵各自的作戰方式和他們之間的配合作戰,其中車兵的地位被放在了首位,其次是騎兵,步兵則居於比較次要的地位。這與秦代或楚漢之際軍隊構成及戰爭的實際情況不符。 五是春秋時期成書說。在【漢書・藝文志】中,班固根據不同的資料來源對【六|】的作成時代記載了三種他自己也不敢確定的說法:『惠、襄之時,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其中『惠、襄之時』與『孔子問焉』均屬春秋時期。陳青榮【〖六韜〗書名辨析】因此認爲,【六韜】『乃是齊桓公復修太公兵法時整理周室舊檔案中的太公言論而成』。筆者認爲,首先,從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來看,騎兵的大量使用及車、步、騎三大兵種的協同作戰開始於戰國前期,而廣泛應用於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前326―前299年在位)時期,【六韜】中已有這些內容,述作應與此同時或稍後。其次,從篇幅、結構、文字特徵以及軍事思想等方面看,【六韜】都與戰國時期的諸子書接近。戰國兵書【吳子】、【尉繚子】中均有類似內容,它們的成書時間應相去不遠。 六是戰國後期成書說。在對前面五說的批駁中,從書寫條件、著錄情況、出土線索、文獻引征、典型用語、篇幅結構、文字特徵、軍事思想、鐵兵器使用、軍隊訓練法等方面考察,孔德騏【六韜淺說】提出『【六韜】是戰國後期的作品』。後出的不少作品都贊同此說。筆者認爲,此說雖然比較接近事實,但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六韜】成書於戰國中晚期。 七是戰國中晚期成書說。筆者認爲,【六韜】應成書於戰國中晚期。主要根據有四:第一,【莊子・徐無鬼】中女商以【詩】、【書】、【禮】、【樂】和【金版六|】遊說國君,這是其書作成於戰國中期的佐證。劉宏章【〖六韜〗初探】也有相近看法。第二,在前述班固記載的三種說法中,似以成書於周顯王(前369―前321年在位)時較爲可信,這個時期屬於戰國中晚期。第三,【六韜】書中多次提及車兵、騎兵、步兵各自的作戰方式和他們之間的配合作戰,其中車兵的地位被放在了首位,其次是騎兵,步兵居於比較次要的地位。這與戰國中期至晚期的歷史實際完全符合,而戰國後期車兵的地位已有所下降。第四,我們判定一部書的成書時代,應同時考慮它的述作者。大家公認,【六韜】一書帶有鮮明的齊文化特色,而齊威王在位時間(前357―前320年)同周顯王的在位時間基本吻合,當時齊國都城臨淄的稷下學宮中,聚集著一大批學者,他們當中很多人具備編寫兵書的知識和才能。因此,筆者認爲【六韜】作成於戰國中晚期的齊國,其述作者是齊威王、齊宣王在位時的稷下大夫們。徐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