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化建設中的現代性與傳統性關係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3-18 09:45| 發佈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360|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把握文化建設中的現代性與傳統性的關係,是認識文化發展規律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文化自覺的重要方面。應該從文化的價值取向、構成要素、構建路徑等角度來關照現代性和傳統性及其關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先進性 ...
把握文化建設中的現代性與傳統性的關係,是認識文化發展規律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文化自覺的重要方面。應該從文化的價值取向、構成要素、構建路徑等角度來關照現代性和傳統性及其關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先進性,它實現了文化的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現代性與傳統性的有機統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正確把握和認真處理現代性和傳統性的關係,真正做到弘揚優秀傳統,吸納現代文明,彰顯時代精神,進一步築牢我們的思想基礎,培育我們的精神家園。 
  現代性與傳統性是文化建設的兩個重要維度。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化及其建設,都包含着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現代性和傳統性的關係一直是貫穿文化建設中的基本關係之一。把握文化建設中的現代性與傳統性的關係,是認識文化發展規律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文化自覺的重要方面。在文化建設中,我們應該從文化的價值取向、構成要素、構建路徑等角度來關照現代性和傳統性及其關聯。
  文化的現代性、傳統性與文化的價值取向
  無論是現代文化還是傳統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取向。通過觀察與比較,我們會發現,不同時代、不同形態的文化的價值取向既有一致,又有殊異。一致性表現在,特定社會的主流文化都力圖追求某種社會認同或者構建某種思想基礎,提供某種精神信仰或者精神寄託。殊異性表現在由於文化的制度性基礎不同或者時代內容不同,一定文化的價值取向的具體內容也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價值取向是『構建共同思想基礎和共有精神家園』。胡錦濤同志對文化的重要作用作過精闢的概括:『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建立什麼樣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家園,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才能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在構建共同思想基礎和共有精神家園的問題上,首先需要正確認識文化的現代性和傳統性及其關係。現代性和傳統性的區分體現在它們表達或體現社會文化發展中既相區別又相聯繫的兩個社會階段及其時代內容。這裏所說的現代性,是與傳統性相對應的概念,主要指現時代的特徵、條件、精神、問題等。文化的現代性,是指反映當前時代的問題,體現時代精神,順應時代要求,符合時代潮流等文化特性。這裏的傳統性,主要是指一定形態的文化中反映或包含以往時代的內容特別是包含舊時代的思想因素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現代性主要體現在,它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要求,吸收了當今世界文明發展的積極成果,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體現了伴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社會改革等不斷發展而來的時代特徵。在現時代,作為先進文化代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依然具有科學性、民族性、大眾性等基本特徵,但這些基本特徵又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可能割斷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它的傳統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本身要自覺吸收傳統文化中的有價值的成分或優秀成果,一是它不可避免地還要受到舊文化的影響,就像馬克思說的那樣,『死人抓住活人』。
  在現實中,如果不顧及到現代性和傳統性之間在價值取向或價值目標上的一致性和殊異性,那麼,在文化選擇上就會出現兩種極端或偏差。例如,忽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二者之間的殊異性,特別是忽略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制度性基礎和不同的時代內容,誇大傳統文化的社會適用性,試圖用傳統文化來取代包括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儒學或其他傳統思想文化來作為構建當代中國社會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家園的根基。又如,誇大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差異或斷裂,完全拒斥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中具有恆久價值的因素視而不見,使得思想基礎和精神家園的構建失去歷史的延續性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文化建設中,首先要從文化的價值取向上來考慮是否選擇或建構一種文化。其實,在傳統文化中有優劣之分,在現代文化中也有良莠之別。關鍵在於,要把積極向上、科學健康、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文化作為我們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有機結合
  任何社會中有生命力的文化,都融合了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文化。雖然它尚處在不斷生成、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但它在現實中實際構成了我們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共有的精神家園,並發揮了積極的社會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先進性,其主要根據之一,就是它實現了文化的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的有機結合,或者說它體現了現代性與傳統性的有機統一。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或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它是當代實踐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另一方面,它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裏生長出來的。如『兩手抓』的辯證法思想、以人為本的思想、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等,都蘊涵了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又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也體現了現代性與傳統性的統一。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並為大多數民族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的總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民族精神也有着不同的表現,有着不同的時代內涵。在當代中國,我們所要弘揚和培育的民族精神,既有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優良的傳統和作風,又包括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德。民族精神中的基本美德,如明禮、誠信、廉潔、勤奮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長期形成的道德素質和精神風貌的凝結,它們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
  走出對文化構建中現代性與傳統性認識的一些誤區
  文化是在現代性與傳統性的矛盾中產生和發展的。現代與傳統的矛盾的表現是複雜多樣的,容易給人們的認識帶來困難,甚至會導致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從而會影響人們對文化建構的理解和實踐。
  現代性與傳統性在時空上的先後往往給人以錯覺,仿佛現代文化代表着先進,傳統文化則代表着落後。其實不然。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有具體的社會內涵和價值取向。不能斷言凡是傳統的都是好的或者都是壞的,同樣,也不能斷言凡是現代的都是好的或者都是壞的。傳統文化並不都是死文化。現代文化並非都是先進文化。判斷一種文化的優劣必須依據它的社會內涵和社會功能。我們大體可以通過一定社會制度對文化的制約和影響來從總體上評價一種文化是否先進,但這並不能代替對特定文化的具體分析。因為,這些文化的具體因素中還存在着一些積極和消極並存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一個民族在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外來的現代文化中,應避免不加分析、不加改造地盲目繼承或盲目引進。在現實中,不乏對傳統文化的過度熱捧和對現代外來文化的過度崇拜。對待傳統文化的認識缺乏時代感,對待外來文化的認識則缺乏民族感。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要使傳統文化轉化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思想基礎和共有精神家園的組成部分,不能簡單地拿來,而要經過提煉、加工、整合。同樣,我們要從國情出發,有選擇地吸收外來文化中的先進成分和積極因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該充分體現傳統性和現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機結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是繼承與超越、連續性與飛躍性相統一的過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我們正確把握和認真處理現代性和傳統性的關係,真正做到弘揚優秀傳統,吸納現代文明,彰顯時代精神,從而進一步築牢我們的思想基礎,培育我們的精神家園。(執筆:郝立新 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