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推广对文化的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汉语的形成和产生源远流长,是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孕育而成。我国人民在继承和发展汉语的过程中,逐步营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这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同时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四)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汉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 三、孔子学院在提升中国软实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全球日益升温的“中国热”,代表了中国软实力的显著提升,但中国政府要韬光养晦,警惕“软实力威胁”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版本。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发表过篇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的文章,强调说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威胁了美国利益,并呼吁美国采取措施遏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他警告美国政府,若再忽视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则将是“愚蠢”的。因此.中国在进行文化外交时.要避免锋芒毕露,尤其要树立科学的文化外交观,适应国际社会“和谐世界”的发展要求。 (二)我国文化产品稀缺,必须寻找更多的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华文化还称不上强势文化,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文化外交现状处于“入超”阶段,而对外来文化产品的大举“进攻”,导致我们的文化产品非常稀缺,没有像美国大片,日本漫画,韩国连续剧一样的“必杀”文化产品。鉴于此景,中国必须寻找更多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走向海外,否则,未只会在文化大融合甚或文化角逐的历程中扮演配角,“文化大繁荣”的愿望终将成为泡影。因而,不可对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毕竟,今日世界,除中国外,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才只有区区几千万。而与之相比,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并能熟练运用的人已达4 5亿,全球3/4的邮件用英语书写,8O%的电子信息用英语记录。长此下去,可以预测,汉语将有可能在信息社会失去“话语权”。 (三)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明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大国崛起的形象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中国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是大国,所谓崛起,只是因为中国一度被压制下去,变得沉默了,而现在又要恢复常态,力争上游。但是,要保证让世界以不受到威胁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这种崛起,这要求我们发挥大国风范,就是不计前嫌。以报复心理和行为,去警告那些侵略者或攻击者,是弱小者的生存之道。中国泱泱大国根本不需旧怨重提,待客之道是“以德抱怨”。只有“以德抱怨”,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大国立威的关键是公平宽。正如汉堡孔子学院院长康易清所希望的那样,孔子学院能成为中德文化之间的桥梁,不仅传授中国文化,而且促进中德对话。他说:“文化传播不应是单行线,而是双行线。”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韩彼得也说:“中国人有权宣传自己的文化,如果人们只是味地介绍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介绍中国的文化,那么中国的形象就会是扭曲的。” 四、结语 建立孔子学院不仅可以使中国立即获得国际声誉,还可以在其他国家的重要地区建立学院交流点,与当地建立良好关系。从长远来说,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影响更是非常有益。孔子学院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是自身文化的一次发展成熟的过程,这种文化的自我成长是通过自身的发展和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而产生的。在这不断碰撞的过程中,通过自觉与不自觉的方式传播自己的文化并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在这种双向的文化传播中.产生社会的和谐: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利于中国在推行政策时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理解和支持,最终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李倩) 来源:中国文学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