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人直系祖先在本土 人類起源亞洲說獲新力證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0-12-31 09:29|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309| 評論: 0|來自: 遼瀋晚報

摘要: 從古到今,人類的起源都是人們最感興趣也最具爭議性的話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兩種觀點,即非洲起源說與多地區進化說。 非洲起源說認爲,現代人最早起源於非洲,大約13萬年前走出非洲,擴散到亞洲、歐洲等地,並 ...

從古到今,人類的起源都是人們最感興趣也最具爭議性的話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兩種觀點,即非洲起源說與多地區進化說。

非洲起源說認爲,現代人最早起源於非洲,大約13萬年前走出非洲,擴散到亞洲、歐洲等地,並取代了當地的原住民。多地區進化說認爲,100萬至200萬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擴展到其他大陸後,分別獨立演化爲現代非洲、亞洲、大洋洲、歐洲人。

中國人的直系祖先就在本土

【聖經】中說,是上帝創造的亞當、夏娃繁衍了人類,而我們中國人則認爲,女媧、伏羲才是人類的老祖宗。雖有專家提出過人類起源於亞洲的說法,並且我國也先後發現了北京人、元謀人、鄖縣人等直立人的化石,但與非洲發現的距今200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化石相比,都顯得太『年輕』。由於缺乏強有力的化石、遺蹟等作支撐,在非洲起源說面前,亞洲起源說顯得蒼白無力。

湖北考古所研究員、考古專家王善才表示,長江中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清江流域發現的『建始人』生活於距今200萬年以前,與非洲古人類的年限相當。因此,這不但是對非洲起源說的挑戰,更爲亞洲起源說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證。

早在1957年,在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主持、發掘下,清江流域的長陽地區就發現了距今近20萬年的早期智人――『長陽人』化石。而此次考古中,長陽地區的伴峽小洞發現了距今13萬年左右的舊石器及人類用火遺蹟,鰱魚山發現了距今12萬至9萬年的人類用火遺蹟,而伴峽榨洞則發現了距今2.7萬年的舊石器和人類用火灰燼層。

王善才告訴記者,學界普遍認爲,距今10萬年前,人類從非洲走向歐、亞等地,滅絕當地土著人後繁衍形成現在的人,中國人的直系祖先源自非洲。此次長陽地區發現的一系列舊石器時代遺址、動物化石、石器和人類用火遺蹟,完全可以證明中國現代人是由本土自身連續發展起來的,否定了中國人直系祖先在非洲這一說法。

猿和人之間最早過渡生物『爪哇人』出現

1937年12月10日,美國華盛頓卡內基學院發表了關於『爪哇人』的發現。根據爪哇島上發現的顱骨推算,人類大約有100萬年的歷史。爪哇人是猿和人之間最早過渡生物。在這之前,最早的人類標本是直立猿人的骨頭,這些骨頭也是在爪哇島發現的。最近發現的爪哇人骨比直立猿人骨早50萬年。

這些爪哇人顱骨包括一個完整無損的下頜和幾顆牙齒。這些牙齒具有原始人骨骼的特徵,然而靠近耳部缺少很發達的乳突,這一點被稱爲猿的特徵。顱骨蓋已經嚴重地破碎了,難以復原。科學家們推測這個爪哇人頭可能被他的天敵將其中的腦漿當作精美的食物吃掉了。

236起新石器時代人骨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爲是人類的發源地。從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個個體海德堡人,其中包括猿人階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時代的人骨發現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們打開地圖一看,歐洲布滿了古人類的遺址。而當時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亞洲其他地區和非洲還沒有找到過古人類遺址。還有,最早發現的古猿化石也出土於歐洲,即1856年在法國發現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紀20年代『辟爾當人』的騙局喧囂一時,所以當時許多人認爲人類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歐。但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台。

美國兩項基因實驗證實人類起源非洲

達爾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一本專著中大膽推測:非洲是人類的搖籃。此前在1863年,則有人主張人類起源於南亞。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但也就從這時起,在南非,在東非,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尤其是1974年,在東非大裂谷所在的衣索比亞,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萬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於是,全球人類『走出非洲』的學說,一時勃興。

墨西哥發現美洲最古老人類遺骸化石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考古學家在墨西哥海底的洞穴中發現美洲最古老的人體骨骼,根據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科學家推斷這具女性屍骸距今已有13600多年歷史。考古學家將這具女性屍骸稱爲Eva de Naharon,如果年代判斷是準確的,那麼該具屍骸連同在尤卡坦半島加勒比海岸的水下洞穴中發現的其他三具屍骸,將對古人類最初移民到美洲居住的時間判定提供新的線索。 (綜合)


來源:遼瀋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