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覺的資源性特徵通常被定位於傳統文化的尋根性上。事實上,這種定位往往忽視了文化自覺對於社會動力的資源性問題,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在文化自覺的探究中對文化傳承主體的社會特徵認識不足。80後文化資源價值量的構成特色,充分體現出現代...
【摘要】文化自覺的資源性特徵通常被定位於傳統文化的尋根性上。事實上,這種定位往往忽視了文化自覺對於社會動力的資源性問題,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在文化自覺的探究中對文化傳承主體的社會特徵認識不足。80後文化資源價值量的構成特色,充分體現出現代文化的傳承精神,這也是人類審美文化的情趣所在。 【關鍵詞】和諧文化 80後 文化自覺 文化資源 引 言 『建構文化理論和進行文化研究的目的,就是重新建立一種「感覺結構」(威廉斯語),這種「感覺結構」(或「情感結構」)就是指特定群體、階級或社會所共享的價值,它往往就是一個時期的文化。』①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過程中,文化產業化和媒體市場化快速發展的初級階段,正是80後發育成長的時期,大眾文化的資源性特徵,是這一群體文化認知意識不斷增長的一個重要支點。 『人能確認「我是誰」的自我認同,對人之爲人是如此重要,被視爲社會人的本質特徵,甚至可以把人定義爲具有自我意識的實體。』②80後『自我意識』的成長,正值現代社會發展走向數位化時代,現代社會的異質性和複雜性表現於文化價值的人化取向上。 六種現象的分析 現象一分析――正確認識外來文化的資源催生功能。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生活消費方式使中國人感到異常震撼,諸如喇叭褲、牛仔服、收錄機、電視機……,成爲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物質消費的追求。談起動畫片,人們可能都會想起【大鬧天空】、【三個和尚】,等等。的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寓言、傳說故事資源確實很豐富,甚至可以用『寓言文學』這樣的學術視角來解析中國從古至今的寓言成就。這些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在八十年代的傳承中,遇到了技術層面的問題,那就是如何使寓言故事的創作更加貼近現代生活的審美方式,並且使美的享受從單一的、平面化的接受視角向多維方向發展。出現這樣的文化消費轉向,其原因很簡單,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視機已不再是高檔消費的奢侈品,而是走向了平民化。電視改變了人們的文化消費方式,20世紀70~80年初期的廣播娛樂爲電視娛樂所取代。『美國和日本的動畫片』就是藉助電視機這一載體,滿足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青少年的文化消費需求;舶來的『漫畫』取代了土產的『小人書』,並且成爲這一時期孩子們『寄託夢想的東西。』這一現象,說明了『科學與社會之間在經濟和技術層面的互動關係,從而最大限度地推動科學與社會的進步與發展,』③這時,『社會不僅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學的技術資源和經濟資源來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學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資源來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文化產品的生產製作技術及產量都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美國、日本的動畫片以其技術資源上的優勢,從審美情趣方面,開啟了80後好奇的審美心理。但是,伴隨著文化產品的輸入,西方社會的功利主義思想也湧入中國,而在這時,傳統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覺功能尚不健全,這種具有啟蒙功能的外來文化對中國的青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80後身上表現出的 『躁動症』與功利主義有著直接關係。而在社會文化的傳承中,由於國產的文化產品缺失生活化的情趣調適和現代技術支撐,便逐漸失去了市場。 現象二分析――感性意識覺醒的文化自覺功能。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告別了物質匱乏的票證供給時代。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的精神文化面貌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觀。『中國人的審美意識漸漸從宗法倫理的籠罩下突圍出去,向著獨立的精神享受而自由發展。』 隨著覺醒時代的到來,大眾的感性認識在社會審美層面上覺醒了。雖然這僅是直覺現象的反映,但這種低層次意識的出現,說明了人性中文化自覺的本能被激活了,這種本能必然會在『思維』意識的驅動下,通過一定的表現載體作用於社會。文藝現象時常會走在時代的最前列,往往會開啟時代風氣之先,在網絡和電視文化尚未實現大眾化之前,『第七藝術』在藝術種類中最具魅力。產生於1895年的電影發展到20世紀,它的美學特性已被廣大觀眾所認可。『在所有的藝術形象中,電影形象最具有直觀的真實,它不但能夠再現事物的形狀、顏色和聲音,而且能夠再現人物與事物的活動,甚至能夠在人們眼前精確地再現出事物一些最細微的特徵。』 來源:人民論壇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