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李自成農民軍起義推翻了明王朝統治,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李自成與明朝官軍之間最爲關鍵的寧武關之戰,其雙方攻守態勢等疑問一直懸而未決。最近,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靳生禾、謝鴻喜教授經過多年文獻研究和野外考察解開了其中謎團。
靳生禾爲山西大學黃土高原地理研究所教授,長期以來同太原師範學院歷史地理與環境變遷研究所教授謝鴻喜合作,致力於中國古戰場研究,從1992年以來已先後發現並研究考證戰國古雁門關、春秋戰略重鎮羈馬、晉陽古戰場等20餘處遺址,得出諸多重要結論。寧武關位於山西省中北部,據靳、謝兩位教授考證,寧武關東西兩側爲呂梁山脈,兩山夾側形成一個異常陡峻的陘口,因而寧武關自古即是此處南北交通的咽喉和戰略要衝。 靳、謝兩位教授介紹說,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百萬農民軍從西安出發取道山西攻打明都北京。農民軍勢如破竹,惟有在寧武關遭到了明將周遇吉的奮力抵抗,最終以傷亡數萬人的代價才得以攻陷寧武關。他們認爲,除周遇吉驍勇善戰率部頑抗外,明軍倚仗的更是寧武關的堅固工事以及寧武關城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 關於寧武關之戰守兵人數有記載說總計五六千人,也有學者認爲『周遇吉只有2000多人馬』。靳、謝經實地考察認爲2000人根本不足以守住城牆並與農民軍進行對攻。他們認爲李自成農民軍人數應爲50萬左右,而寧武守兵人數爲五六千人左右,恰好符合以往文獻中農民軍兵力『百倍』於寧武守軍的說法。 來源:新華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