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陶瓷研究者希望專業學界介入 早報記者 馬俊 河姆渡文化象形文字『月』(描繪) 河姆渡文化象形文字『龍』(拓片) 民間陶瓷研究者聞長慶近日宣稱,在他對錢塘江流域發現的古陶器進行收集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長三角地區存在着一種比『甲骨文』還要古老的文字。在良渚文化陶質上,除了刻有一些幾何紋、大自然花草及編織狀藝術工藝的飛禽走獸紋外,在陶器口內側或底部刻有象形文字,聞長慶認為,這些文字應命名為『陶骨文』。如果這一說法成立,那麼中華文明史有據可考的文字發展史,將由甲骨文為佐證的3500年延長為7000年。 在長期研究了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田螺山文化等數個錢塘江流域的考古發現之後,聞長慶發現『陶骨文』在這些考古發掘中都有出現,尤其在良渚文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根據他手中收集的一批相關證據來看,良渚文化的『陶骨文』象形文字,已經不完全是單一的象形符號,它甚至已經用一組器物上的單個文字來組成一個句子,或者在一個器物上用四周分散的象形字連貫起來,來表達特定的內容。而且,這種『陶骨文』形成了一個特定的文字發展鏈,錢塘江地區其他一些考古證據表明,『陶骨文』還分別演變為其他多種文字樣式,如鳥蟲文、甲骨文、瓷骨文、越簡文和大小篆。 聞長慶認為,這些早期的文字,已為中華漢字打下基礎,而且它一直傳承發展至東漢末以後,在上林湖窯青瓷罐上還刻畫有這樣的文字體。在他看來,由於中國歷代政權都在北方的因素,話語權也都為北方文人所掌握,所以南方在正統文化體系一直居於百越蠻荒的地位,像錢塘江流域這樣早熟的文明一直被忽視,僅就制陶技術方面的考古發現來說,長江以北的制陶歷史至今還未突破過8000年,而長江以南制陶歷史超過1萬年的就比比皆是。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文明不超過3500年的論斷,大多是來自於北方的考古發現,但是根據南方,特別是錢塘江流域的考古發現的證據,中華文明史至少應該延長為7000年。 作為一個民間的古文化研究者,聞長慶希望有專業學者來共同研究翻譯這些文字,希望能夠引起專業學界的關注,開啟一個全新的古代文化研究領域。 來源:東方早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