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拆解』古典詩詞 【清明】作者恐怕非杜牧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0-5-17 14:27| 發布者: 夏知| 查看: 1388| 評論: 0|來自: 北京青年報 

摘要: 可以將古典詩詞拆解成詞彙的零部件,並對其做『定量分析』嗎?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研究無視『創造力』,破壞『藝術美』。但是,古典詩詞是有固定意象的,藝術創造是有程式的,定量分析可以讓我們早已習慣的某些結 ...
可以將古典詩詞拆解成詞彙的零部件,並對其做『定量分析』嗎?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研究無視『創造力』,破壞『藝術美』。但是,古典詩詞是有固定意象的,藝術創造是有程式的,定量分析可以讓我們早已習慣的某些結論變得格外可疑――比如,『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著作權,恐怕不屬於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題名【清明】、署名『杜牧』的千古名詩給清明節平添了許多憂傷的情致。那個曾被牧童遙指了一下的杏花村,如今成了一個香餑餑。據說全國叫做杏花村的地方,多達二十幾處。那麼,哪個杏花村才是牧童所指的杏花村呢?各地學者通過對杜牧行跡的考證,分頭提出了安徽池州說、山西汾陽說、湖北麻城說、江蘇南京說等多種可能。可是,他們都有意忽略了一個更實質的問題――這首詩可能根本就不是杜牧所作。
  -【清明】原題【杏花村】,南宋時期方出世
  晚唐樊川居士杜牧(803-853),著名的高幹子弟,才華出眾,少年得志,尤以七絕詩才獨步天下。因其粉絲眾多,每有新作,往往廣為傳誦,佚詩極少。
  杜牧去世之後,他的外甥裴延翰搜羅編輯了整二十卷【樊川文集】。北宋時,又有一些新粉絲做了拾遺補編的工作,匯為【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不過,有學者考證,由於粉絲們愛屋及烏,以致將別人的詩作也收到樊川名下了。可即便如此,杜牧這『三集』中,均未收錄『清明時節雨紛紛』。
  宋代有個大學者叫洪邁,他直接向孝宗皇帝申請了一個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編了一部上百卷的【萬首唐人絕句】,不僅把當時能搜羅到的唐人絕句搜遍了,為了湊個『萬』數,甚至把一些律詩從中間裁開,分成兩首絕句,或者將宋人絕句改頭換面混入其中。就算如此,該書也沒有收錄『清明時節雨紛紛』。
  為什麼這些人都不收錄杜牧這首著名的【清明】呢?
  因為這首詩還沒出世。據卞東波博士考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南宋末年的【錦繡萬花谷後集】卷二十六,但是,當時這首詩的標題並不是【清明】,而是【杏花村】。更可疑的是,該書收錄的詩作,大多直書作者,而這首詩卻只注『出唐詩』,並沒有標明具體作者。
  『清明時節雨紛紛』第一次掛上杜牧之名並改題為【清明】,是南宋末年的【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該詩列在清明類首篇,舊題劉克莊主編。這是一本發行量很大的普及性詩歌選本,問題非常多,據李更和陳新考證,這是福建書商盜用劉克莊之名編就的商業暢銷書。劉克莊本人的【後村詩話】對杜牧存詩有許多精當辨析,卻隻字未曾提及這首【清明】。
  也就是說,杜牧去世至少三百多年後,這首詩才剛剛冒出來。一首如此朗朗上口,讓人一見傾心的千古名詩,三四百年間卻從未有人提及過,這在學理上是說不通的,只能說那時還沒有這首詩。一紙暢銷書,雖為學者所不齒,但它在大眾傳播中的文化威力,卻令學者們難望項背。
  梁啓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列舉了十二條『辨偽鑑別法』,第一條即為:『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徵引而忽然出現者,什有九皆偽。』其實,這條辨偽法早就為古代學者所實施,自從『清明時節雨紛紛』出世以來,從來沒有哪位嚴肅的學者將它當作杜牧的詩。清初曹寅、彭定求領銜的國家重點文化工程【全唐詩】,凡九百卷,收錄唐詩達五萬首,卻堅決不收此詩。清人馮集梧曾專攻杜詩,其【樊川詩集注】也絕不提及此詩,所輯【補遺】不錄此。到了當代唐詩研究家陳尚君教授編纂【全唐詩補編】,就更不可能指鹿為馬了。
  那麼又是誰在為這首詩做推廣工作呢?
  基本上都是些文學鑑賞家,以及愛好文學的政治家編輯的通俗類讀物。比如,著名的文學愛好者、康熙大帝玄燁就在他親自編定的【御選唐詩】中選錄了這首【清明】,一些馬屁文人為選本作注時,不僅註明了此詩的作者,還畫蛇添足地將杏花村註明為池州秀山門外的杏花村。
  -唐人不愛杏花村,宋人開始賣好酒
  文物都帶有特定時代的工藝特徵和流行式樣,同樣的道理,詩詞也有特定時代的語言風格和流行意象。因此,『詩意傳承具有不可超越的時間局限性。比如,只有在陶淵明【桃花源記】之後,桃花源的意象才能夠被後代詩人所化用,如果有誰聲稱莊子有一首包含此種意象的作品,那一定是偽托。杏園意象只有在盛唐之後、槐花意象只有在中晚唐之際才能與科舉功名的意義相關聯,而唐前絕不可能出現這類詩作』(紀永貴:【杏花村:從文學意象到文化符號】)。現在的問題是:杏花村與飲美酒的詩意融合,大約發生於何時?
  紀永貴博士通過對全唐詩和全宋詩詞的檢索發現,今存五萬餘首唐詩中,只有三首提到了杏花村,而且均未與酒家發生聯繫。到了宋代,關於杏花村的詩詞驟增至二十餘首,尋芳酒的意象也漸次明朗起來。
  杏花發於早春,北宋時期的宴飲題材,早期是與『杏花時節』聯繫在一起的。如穆修的『眼前不得醉消遣,爭奈惱人紅杏花』,歐陽修的『杏花妍媚春酣酣』,元絳的『湖水綠煙浮醉席,杏花紅雨拂春衫』,仲殊的『開到杏花寒食近,人在花前,宿酒和春困』,黃庭堅的『梢頭紅糝杏花發,瓮面浮蛆酒齊銷』,曹組的『牆外杏花香,時節好尋芳,多情懷酒伴,憶歡狂』之類。
  北宋年間最早將杏花村明確為飲酒場所的,是周邦彥的【憶錢塘】、謝逸的【江神子】和鄧肅的【南歸醉題家圃】,其餘杏花村酒詩均出於南宋。巧的是,周邦彥、謝逸、鄧肅均生活於宋徽宗時期。可見,杏花村里飲美酒的意象,大約是在宋徽宗時期(1101-1125)開始成型的。
  從『杏花時節』到『杏花村』,由時間意象向空間意向的轉移,是文學意象不斷延伸的自然結果。這時的杏花村,還只是文人想象的一個開滿杏花的浪漫場所,並不指實為一處地名,更非特定的村莊名稱。如謝逸的『杏花村館酒旗風』,周邦彥的『酒旗漁市,冷落杏花村』等,即便要指實為地名,大概也只是名叫杏花村的酒店而已。
  繆鉞先生則從唐詩詩律的角度,認為【清明】不大可能是唐詩。唐人做詩,格律極嚴,文韻字與魂韻字是不能通押的,可是,【清明】一詩,居然以文韻中的『紛』字與魂韻中的『魂』字通押,這是唐詩寫作中的常識性錯誤。杜牧以七絕獨步天下,斷不至於有此疏漏。
  -宋詩意象有零件,自由組裝發新聲
  有學者認為,託名宋祁的【錦纏道】:『醉醺醺、尚尋芳酒。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裡人家有』,以及何應龍的【老翁】:『杏花村里家家好,莫向橋邊問牧童』,二作均從杜牧【清明】而來,卻不知宋人詩詞中的牧童、遙指、杏花深處、尋芳酒之類,都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程式部件,可以自由組裝。
  口頭程式理論主要是通過對史詩書寫程式的縝密分析,對程式化主題和典型場景的精細統計,來確認史詩的性質和創編。我們只需藉助該理論對【清明】做個簡單分析,就可以看出【清明】乃是典型的宋詩意象的組裝產品。
  檢索全宋詩詞中【清明】各意象的出現頻率:『清明時節』14次、『雨紛紛』14次、『欲斷魂』26次、『酒家』207次、『牧童』131次、『遙指 』90次。我們再用同樣方法分析杜牧的任意一首詩,很容易發現,【清明】一詩渾身處處散發着宋人的味道,而與杜牧『苦心為詩,本求高絕』的追求有着根本區別。明代嘉靖詩人謝榛雖然沒有檢索工具,但他憑直覺認為【清明】不像唐詩,反而更近於宋詩,真是火眼金睛。羅繼祖先生也在【<清明>絕非杜牧詩】一文中指,【清明】根本不是杜牧的詩風,反倒是和宋人的『清明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同一類型,解詩不解杜牧之,其謬可曬。
  唐人一般以寒食指稱清明,最著名的寒食詩大概要數韓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可是,這詩寫得太實了,今天看來,寒食沒有了,漢宮沒有了,五侯沒有了,改火習俗也早就失傳了,其吟詠價值也就大打折扣。【清明】好就好在什麼都沒說,只是抒發了一股濃濃的春愁。一個失意的行人,遠在他鄉,在細雨霏霏的春天,鬱悶得不行,想找個酒家,以酒澆愁。就這麼簡單。
  【清明】最適於末世社會,用來表達失意和淒涼。在那充滿憂傷與悲憤情緒的時代,懷舊的文學家們捨棄了那麼多充滿歡樂情調的清明詩詞,單單揀出一首憂傷中掙扎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反覆咀嚼,要的恰恰是那種『欲斷魂』的催情效果,通過『遙指杏花村』的朦朧意象來給予自己一點點溫暖的安慰。
  ◎施愛東
來源:北京青年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