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我們如何與後現代主義對話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0-4-14 11:51| 發布者: 南丘| 查看: 1384| 評論: 0|來自: 中國青年報

摘要: 後現代主義思潮繁榮於冷戰後期,它認為過去的發展是一種異化了的發展,已脫離了人類所追求的本來目標。在深刻批判現代性的同時,後現代主義深層次地體現出對人的根本關懷,積極尋求重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文精神與 ...
後現代主義思潮繁榮於冷戰後期,它認為過去的發展是一種異化了的發展,已脫離了人類所追求的本來目標。在深刻批判現代性的同時,後現代主義深層次地體現出對人的根本關懷,積極尋求重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文精神與科技精神之間的和諧發展關係,倡導一種多元化的社會生態環境,去實現全球化所需要的一種既有文化多樣性又有全球整體性的哲學突破。 

  傑姆遜指出,後現代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表現為:以電視和電腦為主導的新的信息方式導致的信息全球化;以資本跨國流動為特徵的經濟全球化;以兩極世界消失和世界重尋政治新秩序的把全球各種文化力量都卷進世界政治中來的政治全球化;以消費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趣味全球化;以網絡、電影、電視、錄像、歌曲、服裝、飲食、旅遊、廣告等形成文化工業和流行模式的文化全球化等等。

  有人說,如果西方屬於後現代的話,當代中國則屬於前現代,既然我國的現代性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又何談拋棄現代性去關注後現代呢?然而,事實上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正是在後現代的全球化的環境中進行的,因此中國成為整個全球後現代時代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那麼,我們與後現代思潮對話有何必要呢?正如美國後現代世界中心主任大衛・格里芬在【後現代科學】一書中文版序言中指出的:『中國可以通過了解西方國家所做的錯事,避免現代化帶來的破壞性影響。這樣做的話,中國實際上是「後現代化」了。』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中國,大眾傳媒迅速普及,消費文化市場已經形成,商品化邏輯、資本邏輯已滲透市場經濟諸多領域,後現代語境氛圍日漸濃厚。然而,多年以來,我們一直沉迷於對科學技術的崇拜。後現代思想家堅決反對科學至上的觀念,抨擊科學話語的霸權。後現代學者指出,科學的價值實現既依賴於科學知識的真理性和實用性,也依賴於對科學的應用方式。科學本身並沒有對與錯,但是科技的不當應用會給人類帶來害處,科技的價值既依賴於使用者及其使用方式,還取決於應用的文化環境條件。後現代主義主張消解科技話語的霸權地位,促進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實現一種綠色和平。在中國,對科學應用方式的研究,在體制上還缺乏相關論證和保障體系,後現代主義對科技的反思和批判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啟示。

  當下的中國已進入一個新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階層正在重組,不同社會階層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斷拉大,各種社會矛盾、摩擦和衝突交錯匯集。如何構建一種和諧的社會發展狀態?格里芬曾指出:『後現代社會的思維拒斥支撐着現代社會政策的實利主義以及被這種實利主義信條所驅動的追求無限增長的政策。』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雖然在理論上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舉,但在實踐中,對社會發展所設定的規劃指標,基本上是圍繞經濟增長制定的;文化、環保、人與人的和諧共處等方面則被當做次要手段而忽視。經濟指標是現代化建設的硬指標,沒有經濟的現代化就不會有社會的現代化,但只有社會、文化、自然、經濟綜合協調發展,才預示人們生活質量的真正提高,才能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碰撞產生火花,對話蘊含智慧。後現代主義所倡導的理念提醒我們,應從整體上認識人與自然、科技與人文、多元與統一、個體與整體的和諧統一的重要性,強調改造人類自身將成為活動重點,以生命的『延續性』代替文明的『增長性』,以多元化發展模式、公正平等為發展準則。對於正處於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後現代主義所倡導的和諧理念,對我們如何避免現代化進程帶來的破壞性影響,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譚曉婷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 
來源:中國青年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