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經國務院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成爲『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兩型社會』的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離不開生態文化的引導與助推。
『天人和諧』:生態文化與『兩型社會』的契合點 伴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經濟增長、人口增加與能源、土地等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日趨尖銳,人類開始陷入嚴重的生存困境。如何走出生存困境?『兩型社會』的建設應該是我們『突圍』的有益嘗試。『兩型』,即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所謂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之上,在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中,通過健全機制、調整結構等手段,採取市場、行政等措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所謂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爲中心,以實現人與人和諧爲目標,在環境資源承載力範圍內遵循自然規律,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係的一種社會狀態。無論是『資源節約型』還是『環境友好型』,都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基礎之上,都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標誌。 人與自然友好相處,這樣一種『天人和諧』的境界,也正是生態文化的執著追求。生態文化,是致力於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係,致力於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形態。以『天人和諧』爲核心內涵的生態文化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採用生態技術和生態工藝,創造出新的技術形式、能源形式和產品形式的物質層面生態文化;二是以生態和諧爲原則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理論研究、文學藝術等精神層面生態文化;三是圍繞生態價值而形成的制度規範、組織體系和社會調節機制的制度層面生態文化。作爲以生態文明爲顯著特徵的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必然選擇,生態文化是適應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系統性文化,是能對自然、社會、人文等各類資源進行有機協調與整合的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重視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既關涉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關涉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長遠利益。因而,生態文化從本質上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接受和擁護,容易生發出巨大的向心力,有利於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團結、合作的精神,在實踐中形成求同存異的精神支柱,將廣大人民群眾凝聚在『兩型社會』建設的主陣地,切實推動『兩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綠化生產,綠色消費,著力打造生態『硬文化』 在『兩型社會』的視域中,生態文化這樣一個系統工程的建設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正確的國家大政方針的施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科學技術的合理運用,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等各種綠色『項目』的上馬,等等,既是這一『工程』付諸實施的必備條件,也是生態文化的重要標誌。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生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必然要以物質形態的生態『硬文化』的打造爲基礎。 『兩型社會』強調社會物質生產的技術、能源形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朝生態保護、生態協調的方向發展。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業等生態產業的理念和實踐應該成爲生態『硬文化』的核心內涵。而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的實現,都有賴於綠色消費的參與和推動。培養消費大眾的綠色消費意識,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和節約,實現可持續消費,這是經濟結構的綠色化轉型和『兩型社會』建設的內在驅動力。 當然,在當前這樣一個生態文明建設的『初級階段』,生態『硬文化』的打造,必須在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下,才可能取得真正的實效。政府應頒布適合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法律法規,制定有利於生產、消費方式生態化發展的價格、稅收、信貸、貿易等政策,以此規範社會活動。要儘快補充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關鍵崗位環境責任制和關鍵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制度,以維護生態價值、環境價值、資源價值和利益分配上的公平正義。遏制違背自然規律、不利於人與自然和諧、阻礙生態文明進步的行爲。這既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關係的客觀體現,又是維護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根本保障。 媒體關注,文藝聚焦,切實建設生態『軟文化』 生態文化的建設,光靠『硬』性要求和『硬』性指標顯然還是不夠的。生態教育也絕不只是幾個法律條文、幾張罰款單就可以完全奏效的。其實,杜絕污染毀損,保護野生動植物,改善生態環境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改善人性和人類靈魂的過程。生態文化的建設,需要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培育公眾濃厚的生態意識。可以通過報刊、廣電、網絡等各種大眾媒體,藉助文學、藝術等『軟文化』,使生態教育走進課堂、走進家庭、走向社會的各個角落,以逐步培養人們『人與自然平等、親和、共生共榮』、『保護生態人人有責』的理念。不可否認,近年來日益繁榮的生態文學和生態影視,在淨化人的心靈,培養高尚的生態道德情操方面正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以倡導人與自然親和關係爲靈魂的生態文學和生態影視,不但大量報導和描寫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用血與淚的事實從反面訴諸人們的生態責任意識,而且還善於挖掘現實生活的詩意美,謳歌關心人類生存、熱心生態環境的新人新事,新的道德風尚,展示理想的生態社會,爲生態和諧唱響一曲曲激情洋溢的讚歌。 在湖南傳媒和文藝界,近年來,文化產業做得相當紅火,『出版湘軍』,『廣電湘軍』,『動漫湘軍』,爲湖南的文化產業打造了一張張亮麗的文化名片。然而,在『兩型社會』建設的視域中,現有的『文化名片』總感覺缺失了點什麼。作爲兩型社會的重要『助推手』,湖南的文化產業在『生態』內涵的滲透方面還相對疲軟。構建『兩型社會』,打造『生態湘軍』,尚有待成爲湖南文化傳媒業界的新亮點。首先,在出版方面,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出版一些生態文藝方面的作品。還可以借鑑【環境保護報】、【綠葉】等刊物的經驗,興辦自己的綠色刊物。其次,藉助『廣電湘軍』的赫赫聲名,拓展一些展示生態文化的節目,如拍攝和上映生態影視劇,開闢生態訪談欄目,乃至專門增設『生態頻道』等,都可以爲『兩型社會』的建設造勢。第三,『動漫湘軍』同樣可以打造自己的生態名片,利用動畫頻道『金鷹卡通』這樣一個優勢平台,廣泛製作和播出以反映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動漫或生態遊戲等其他生態節目,充分把握兒童可塑性極強的特點,引導少年兒童從小樹立起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觀念。 作者:劉文良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