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世紀的工業革命,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和科技進步,顯著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導致了資源消耗過度,環境污染加劇,發展難以持續。目前,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污染、水資源短缺、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等由傳統工業化帶來的環境逆變,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據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報告,自1750年以來,全球累計排放1萬多億噸二氧化碳,其中發達國家排放約占80%。氣候變化不僅對經濟社會活動產生不利影響,而且加劇疾病傳播,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8年發布的一則消息稱,全球每年平均有約200萬未成年人死於空氣污染。空氣品質下降導致哮喘、心臟病、肺癌及許多其他疾病的發生日趨加劇。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測,從現在起到208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2―4℃(對此,相關機構和專家有不同的預測),有11億―32億人的飲用水可能遇到問題,2億―6億人將面臨飢餓威脅,沿海地區每年2億―7億居民可能遭受洪澇災害。 爲什麼全球環境問題延續了近一個世紀,不僅沒有根本好轉,而且還在日益加劇?從根本上說,是由於長期以來人類沒有正確認識和對待大自然,在理念和行爲上陷入了『惟我主義』、『狂妄自大』、『爲所欲爲』的泥潭,難以自拔。所以,有必要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對種種錯誤的認識和行爲加以澄清和匡正。我想,至少有以下6個問題需要人們做出公正而明確的回答。 1.人類註定是自然界的主宰、統治者嗎?當然不是!長期以來,在許多人、特別是人類中心主義者的眼中,人類是自然界至高無上的主宰者、統治者,而其它一切動物、植物和物質資源,都是人類的附屬物,是爲人類生存而存在的,人類對它們可以『生殺予奪』、爲所欲爲。正是這種『人類主宰論』、『統治論』,導致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誠然,那種不准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自然中心主義』,是非理性、站不住腳的。人類爲了生存和發展,從自然界獲取所必需的資源無可非議。然而,這種獲取必須以不超過自然生態和環境承載力爲限。必須明確,在自然界中,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員,同其他千百萬物種成員是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關係。人類雖然有高於其他生物的智商和思想,但這絕不應成爲任意宰割、傷害以至滅絕其他生物群體的理由。相反,人類應當憑藉其思想和智商,既獲利於自然,又還利於自然,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使人與自然之間保持友好、和諧的關係,爲維護生態平衡和環境優美作出應有的貢獻。 2.人類發展一定要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嗎?回答是否定的!在工業化進程中,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不同國家、地區、行業和企業,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和結果:一種是合理安排、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注重提升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依靠技術進步實現產品升級換代;走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道路。其結果,不但經濟增長質量高、效益好,就業率高,而且生態環境好,步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環境雙贏的良性循環。我國一些生態環境模範城市、企業和鄉村就是如此。另一種就是沿襲『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傳統工業化老路,以過高的資源環境代價換取較低的經濟效益,導致環境惡化,發展難以爲繼。目前,這種發展模式在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仍占主導地位。實踐表明,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人類只要加快由傳統工業文明向現代生態文明轉變,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完全能夠擺脫生態退化、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困境。 3.人類欠了生態、環境債,可以不還嗎?當然不可以!過大的生態赤字、環境欠債,是導致全球生態失衡、環境危機的重要根源。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08地球生命力報告】,2005年全球人均生態足跡量(自然資源消耗量)已達2.7全球公頃,生態赤字爲0.6全球公頃。中國人均生態足跡量爲2.1全球公頃,低於世界平均值。但由於中國人口多,自然資源人均占有偏低,人均生態赤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倍,達到1.2全球公頃。在所排序的117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生態足跡』和生態赤字分別位居第40位和第98位。專家測算顯示,僅『十五』期間我國生態赤字就達5萬億元之多。實踐證明,欠了生態、環境債不還,甚至『舊債不還,又欠新債』,環境危機不可能根本扭轉,而且還債愈遲,代價愈大。英國泰晤士河、日本琵琶湖的污染與治理,中國的太湖、巢湖和滇池水污染的治理,都充分證實這一點。償還生態欠債,首先要增加生態、環境投入,增加幅度應達到足以扭轉環境惡化的局面,並使之能夠步入良性循環。其次要給自然生態『減載降壓』,讓其適當休養生息。三要『償還舊債,不欠新債』。償還生態、環境欠債,是所有享受發展成果並對環境帶來不利影響者――包括國家、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社區、鄉村和全體公民――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 4.靠透支子孫後代的資源維持生存、發展,這道德嗎?回答是否定的。地球上的資源,特別是一次性資源,是大自然億萬年形成的、數量有限、非常珍貴的財富。這些資源應當由人類世世代代享用。可惜,自工業革命以來,近現代人急功近利,開發消耗自然資源達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上下百年間,不光吃掉了祖宗們的那一份,還鯨吞子孫後代那一份。據有關統計資料,整個20世紀,人類消耗了約1420億噸石油、2650億噸煤、380億噸鐵、7.6億噸鋁、4.8億噸銅。占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氣和已探明儲量50%以上的主要礦產資源。我們不禁要問,其餘85%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口,面對剩下的不到50%的地球一次性資源,要實現工業化,如果沿襲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方式,還有多少餘地和空間?對現有資源的過度開發,實際上是向子孫後代借債。『代際平等』是生態文明的三大道德準則之一。當代人爲了自己享用,竟然向後代伸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道德低下的行爲,應當受到道義上的譴責。我們黨和國家倡導節能降耗、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以實現資源永續利用,實在太重要了。難道我們當代人不該爲子孫後代的生存、發展想一想嗎?『搶子孫後代飯碗,斷子孫後代的路』,這種缺德的事,難道不應當休止? 5.戰爭所傷害的僅僅是人類社會嗎?不完全!人類自有史以來,可謂戰亂不斷。戰爭所傷害的不僅是人類社會,還包括自然生態和環境。2003年4月,美國【自然】雜誌刊登的由美國專家完成的一項調查表明,美軍當年在越南戰場上使用的被稱爲『橙劑』的除草劑,因含有劇毒的化學物質二惡英而對人體造成了巨大傷害。戰爭結束後越南出生的許多畸形嬰兒以及出現的許多怪病都與此有關。調查報告指出,當年遭到『橙劑』噴灑的越南村莊達到3181個,而受到污染的越南百姓可能多達480萬人。雖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是,二惡英依然存在於越南的自然環境中並且進入了越南人的食物鏈。在『橙劑』噴灑地區的越南居民的血液中,二惡英的含量比沒有受到『橙劑』污染地區的居民高135倍。世界歷史表明,戰爭爆發大都是爲了爭奪資源、攫取利益。無論孰勝孰敗,無一不造成難以估量的人員傷亡、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可謂『幾敗俱傷』。對此,人類難道不應當徹底反思、吸取慘痛教訓嗎?各國應當停止軍備競賽,普遍壓縮軍費,將其中的大部分轉向環境投資、民生投資。果真如此,環境危機就有救了,全球10億饑民就有救了。這豈不是天大的好事! 6.科學技術是否到了該向生態產業、環保領域傾斜的時候?回答是肯定的。100多年來,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大大加速了工業化進程。而今,生態的修復、環境的改善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也迫切需要現代科技的支持。可以肯定,科學技術是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重要因素。一旦現代科學技術的主攻方向定位於助推生態文明和環保產業,其作用及效果將遠勝於創造工業文明。目前,國內外有關低碳、高效、綠色技術的開發、應用,已初露端倪。以我國爲例,截至2008年底,水電年發電量5633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總量的16.3%。風電規模連續3年成倍增長,風電裝機總量達到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位。累計太陽能光伏發電容量15萬千瓦,其中55%來自獨立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累計達到1.25億平方米,占世界太陽能熱水器總使用量的60%以上,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生物質能開發也有較大進展,沼氣用戶達到3050多萬,沼氣年利用量120億立方米;建成大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和工業有機廢水沼氣工程2500處,年產沼氣約20億立方米;全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約爲315萬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生產能力超過160萬噸。水生物淨化技術已在部分污染水域試驗成功,取得良好效果。『三廢』利用技術實驗有突破性進展,『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由2001年的344.6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351.3億元。雖然這些新技術、新成果還處於起始階段,但實踐已經證明,在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領域進行技術開發,潛力非常巨大,前景非常廣闊,可以大有作爲。關鍵在於各級各行各業要認識到位、投入到位、相關措施到位;在政策上給予必要的傾斜。現在應當是讓科學技術在生態、環保領域和新興產業領域唱主角、顯身手的時候了。 金融危機、環境危機是全球面臨的最大威脅和挑戰。經過各國近一兩年的努力,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得到逐步緩解,經濟已開始出現復甦勢頭。而環境危機則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破解難度要大得多,需要堅持不懈的奮鬥。我們應該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化解環境危機這個關係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上,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如果說20世紀是全球創造工業文明的時代,那麼21世紀應當是人類創建生態文明的時代。讓我們爲這個光輝燦爛的新時代的早日到來,奉獻全部力量和智慧! 作者:姜春雲 來源:【求是】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