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一批竹簡通過校友捐贈流回清華大學,根據考古界慣例被稱爲『清華簡』。經鑑定,這批共2388枚的竹簡成於戰國中晚期,初步研究顯示記載著失傳2000多年的【尚書】、周武王樂詩等,據稱全部解讀完成後有可能改寫中國上古史。昨晚,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做客武漢大學珞珈講壇,講述『清華簡』的來龍去脈。
接收『清華簡』――
『我永世不忘的一天』
『2008年7月15日是我永世不忘的一天。』據李學勤介紹,當天裝載著竹簡的塑料箱通過海關抵達清華大學,一開箱大家就聞到一股刺鼻的化學藥品氣味。『在流轉海外的過程中,持有者大概爲了賣個好點的價錢,用竹片把竹簡托起來,但是他們用的竹片沒有經過消毒處理,搞得竹簡上全是霉點。』清華師生用最小最軟的畫筆洗掉霉點,把竹簡泡入無菌水裡。由於最長的竹簡有48厘米,中心還定製了70個盤子來存放竹簡。
清洗過後,研究人員將泡在水裡的竹簡拍照用於研究。『我們把數碼照片放在投影上,一條條地讀。但是不能久看,第一是費眼,第二是這東西太好了,看了容易心情激動,所以每天只看半天。』李學勤講得很風趣,『連看了3個月才粗讀了一遍。』
學者們得出如下結論:第一,這批竹簡時代清楚,成於戰國中晚期,碳14測定結論是公元前305±30年;第二,這批簡的性質是書籍,主要的記載屬於經部,還有詩、書、禮、樂的內容。
來源:楚天都市報 |